1.香港科技大学邀请哈佛在读的留学生和已收到哈佛offer的留学生来港科大继续完成学业,被视为对哈佛国际生的“及时雨”。
2.由于美国政府新政策影响,近6800名国际学生面临转学或放弃的选择。
3.港科大全球排名连续攀升,与哈佛在培养学生的理念方面差异不大,吸引哈佛转校生对提升学校声望和教学质量有益。
4.除此之外,香港其他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也纷纷行动,邀请国际学生继续在香港接受教育。
5.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展现承接国际人才转移的“湾区速度”,成为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各方面人才的积极姿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对于处于风口浪尖的哈佛来说不知是喜是忧,但对受美国政府新政策影响而被“架在火上烤”的近6800名国际学生而言,这或许是 “及时雨”。
哈佛大学(图源:新华网)
在哈佛的留学生慨叹自己成了美国政治的牺牲品。小红书上有留学生调侃起自己是“哈佛难民”。对于已拿到哈佛offer的2025届国际生,眼下只有两条路:转学或放弃。
国际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近期在1600多名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1200人考虑离开美国。
港科大为何率先开启“抢人大战”?
香港科技大学(图源:港科大官网)
香港科技大学为何有底气率先开启了对哈佛留学生的“抢人大战”?
一方面,过去的三年里,港科大全球排名连续攀升,以工程、商科见长,设有先进实验室,目前保持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47位,“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科排在QS第17,总共有13个学科杀进全球Top50。吸引来自哈佛的转校生,无疑对提升学校声望以及教学质量有益。
另一方面,在已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环境上,港科大与哈佛在培养学生的理念方面差异不大。除了均拥有高度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两校早在2020年便合作设置了哈佛-港科大暑期学习项目,提供最长为期7周的课程。哈佛推行“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跨领域学习。港科大同样强调跨学科,甚至单拎出来作为五大学院之一来发展。两校均注重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结合。哈佛通过“哈佛创新实验室”支持创业;港科大设有“创业中心”,并与深圳科创企业合作。
而哈佛的实验室与研究所的中坚力量,大多正是来自在读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数据显示,哈佛招收了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800名国际学生和学者,这个数字约等于港科大研究生的总和。
“湾区速度”开始了
美国高校凭借其学术自由和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但近年来政策波动已削弱其吸引力。当美国政府以政治手段挤压学术空间时,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重塑人才流动格局。除了港科大外,香港其他高校也纷纷行动。
美国政府向哈佛发出“国际留学生禁令”的同一天,香港中文大学隐晦地表示,该校致力于促进国际化,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
香港《南华早报》今天(24日)发布的文章写道,香港城市大学“正在向面临学业中断的国际学生提供支持,邀请他们继续在香港接受教育”。该校还将聘请博士生原导师担任联合导师,以确保连续性和学术质量。香港理工大学也同样发出邀请函,让转学生能获得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全面指导。
除此之外,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今天(24日)也发表声明称,鼓励澳门高校协助在美有转校需要的学生来澳升学。
从港科大的高调引才到多所港校持续发出“邀请函”,再到澳门特区政府的灵活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展现了承接国际人才转移的“湾区速度”,更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求贤若渴引进各方面人才的积极姿态。
虎视眈眈“抢人”的国家不少
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
实际上,这场全球范围“抢人大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对于有意离开美国的科研人才,多国已经迫不及待开启“抢筹”模式。
央视新闻援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文章指出,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纷纷加大激励力度,招募来自美国的人才。
法国近日宣布将拨款1.13亿美元,主要用于吸引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赴法工作。英国科研机构正在加紧制定投资计划,推出为期10年的官方资金保障。
欧盟委员会14日宣布,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设立一项约5亿欧元的科研激励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顶尖科研人才。连非留学热门胜地的比利时,也开出诱人条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校长扬·丹卡特称,已收到了100多封咨询邮件。
澳大利亚也在积极行动。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切纳帕蒂·贾格迪什上个月发表声明,宣布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以快速招募美国顶尖科研人才。
作者丨王思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