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湖北恩施以“小切口”监督推动抓实“大保护”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本报讯(记者 张弛 赵震)5月23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纪委监委会同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县分局组成联合监督检查组,来到巫峡口长江省界入境断面监测点,就水质检测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现场了解。检查组组长、县纪委监委派出第五纪检监察组组长敖峰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围绕长江生态保护开展的第6次监督检查,此次检测所有指标均符合长江流域(巴东段)水质考核目标。

作为“万里长江入鄂第一哨”,巴东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围绕“长江大保护”落实情况,巴东县纪委监委强化政治监督,从“小切口”入手开展监督检查,推动相关部门履职尽责。

就在此前一天,敖峰还同县水利局、住建局等部门负责人到信陵镇营沱污水处理厂开展日常监督,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这个污水处理厂目前是巴东规模最大的,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之后,才能排入长江,是我们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检查的重点单位,也是县住建局的监管单位。”敖峰向记者介绍。

在检查现场,县住建局污水营运技术人员董兴奎详细查看氨氮、总氮、总磷等重点数据,纪检监察干部着重关注设备规范运行、值班值守、日常数据监测台账等,了解责任落实情况。巴东县监委委员余世君介绍:“我们从‘小切口’入手,一个一个点位抓,常态化联合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坚持从政治上看业务,从具体问题抓落实,协同发力,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图片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纪委监委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做细做实日常监督,守护绿水青山。图为5月22日,巴东县纪检监察干部与县住建局等部门工作人员走访信陵镇营沱污水处理厂,了解有关情况。 本报记者 赵震 摄

坐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鄂西林海”等生态家底,绿色是恩施的“金字招牌”。该州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梅振明说:“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州纪委监委积极应用‘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模式,对4个二级流域片区内的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落实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流域综合治理、城镇污水治理等工作责任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并指导各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生态环境领域联合监督,攥指成拳提高监督质效。”

同时,恩施州纪委监委加强与州生态环境局、州水利和湖泊局、州发改委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问题共商、线索互移机制,并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手段,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线索,对责任不实、履职不力、作风不严,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2024年以来,该州就生态环境领域履职不力、责任不实等问题,共立案查处169人。


记者手记丨山水何以成画

站在巴东巫峡口的江畔向远处眺望,一艘艘轮船穿行水面,沿江的生态廊道迤逦展开,碧绿的江水宛如宝石嵌入山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年57岁的巴东县水利局水政执法船轮机员向阳跟记者聊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态”,他在长江上工作了近40年,对生态的变化感受颇深。

“以前一下雨江面就会出现不少生活垃圾,现在哪怕是暴雨,也几乎看不到。”向阳现在最喜欢待在长江上,好景色每天看都看不腻,用他的话说,这里现在就是“有生命的山水画”。

在汉水神农(湖北)饮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吴荣辉说:“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成了矿泉水生产线,将生态‘绿水’转化成了经济‘活水’。”他向记者展示当地生产的“神农溪天然矿泉水”,笑着说这就是绿水青山结出的“致富果”。

铁纪守护绿水青山。生活污水排放缺乏有效管理,重点水域违规偷捕行为时有发生,矿山违规开采、治理修复不力……恩施州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蔡倞告诉记者,曾经的恩施,生态环境也面临这些问题的困扰。

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部署,恩施州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对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推进慢、河长制履行不到位、监管缺位导致生活污水直排等典型问题,重拳出击、严肃查处,释放出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解决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多年难以啃下的“硬骨头”,用刚性监督筑牢生态根基。

攥指成拳,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上门督导、座谈会商、列席会议、实地勘察……这是恩施州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胡万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监督的常态。胡万春给记者看了监督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着环境监测实时数据、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反馈问题整改进度等,每一页都是纪委监委与各部门联动的见证。

胡万春认为,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涉及污水处理、环境监测与污染检测、相关设备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度较高,重点环节多,单靠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很难把问题找准。州纪委监委建立“纪检监察+职能部门+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督体系,就是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合力攻坚守护绿水青山。

傍晚,夕阳洒在江水上,波光粼粼,两岸苍翠层层叠叠,动人心弦,一幅崭新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张弛 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