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刘步优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传承谱系中,京派绘画以其深厚的传统积淀与鲜明的艺术特征占据重要地位。关宝文先生作为京派山水画第四代传人,其艺术实践不仅完整延续了自金城、祁井西至郭传璋、吴广泉的笔墨体系,更在当代语境中开创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将从师承脉络、技法创新、写生体系与艺术哲学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关宝文山水画艺术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关宝文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新界视觉书画院院长、北京师白研究会理事等。
一、京派山水画脉的薪火相传
关宝文先生的艺术根基植于京派山水画深厚的文脉传统。这一脉系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画坛巨擘金城(字北楼),其倡导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理念,经由祁井西、郭传璋、吴广泉等数代艺术家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工整劲利与含蓄凝重兼具的独特画风。作吴广泉门下的入室弟子,关宝文完整继承了京派"五要"传统:用笔的肯定性、点画的严谨性、结构的明确性、意境的工整性、墨法的劲利性。这种师承关系并非简单的技法模仿,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山水画的观察方式与表现程式内化为艺术本能。
值得注意的是,关宝文对传统的继承具有鲜明的选择性与重构意识。他巧妙整合郭传璋"写云法"的飘逸隽爽与吴广泉"山骨法"的沉雄厚重,形成刚柔相济的笔墨结构。这种双向师承的独特经历,使其艺术基因中既保有传统程式的严谨法度,又具备突破藩篱的创新可能。
二、云雾表现的范式突破与当代转换
在关宝文的艺术体系中,云雾表现堪称最具突破性的创新维度。他深研郭传璋"写云法"的精髓,将传统程式中的"计白当黑"理念发展为系统的"云态造型体系"。通过解构传统"三远法"的空间范式,创造出"云破山形"的新型空间关系——以流动的云气重构山体结构,使静态的峰峦产生动态的视觉张力。
具体而言,其云雾技法包含三个创新层面:首先是"墨韵生云"的笔法体系,通过枯润相破的笔墨技巧,以侧锋皴擦和渲染表现云层的体积感,并塑造云气的流动感;其次是"光色写云"的现代转化,借鉴自然中光影却恪守水墨本质,运用积墨法呈现云层的明暗过渡;最后是"虚空造境"的哲学升华,将云雾作为"元气流动"的视觉表征,在虚实相生中构建"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
这种创新在黄山题材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关氏突破传统"三远"程式,独创"云锁峰腰""雾隐山骨""气贯层峦"三法:前者以断云切割山体,形成节奏分明的空间序列;中者借薄雾虚化山脚,强化峰峦的崇高感;后者用涌动的云气串联群山,构建气脉贯通的全景式构图。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中国画"气韵生动"的本质特征,又赋予传统题材以现代视觉张力。
三、写生体系的当代建构
关宝文艺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支点,在于其建立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写生体系"。不紧是传统画家的"目识心记",更主张"身至、眼观、手摹、心悟"四位一体的写生方法论。这种实践方式使其山水画既保有传统的"丘壑内营",又具备当代的"地质真实"。
在数十载写生历程中,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察体系:对黄山花岗岩体的斧劈皴法改良,对张家界石英砂岩的解索皴创新,对太行山断层结构的折带皴演变,无不体现其"师造化"的深度。特别是在松树造型方面,关氏突破程式化表现,根据地域特征分化出"黄山探海式""泰山擎天式""峨眉垂练式"等不同形态,使传统"松格"获得当代生命。
四、笔墨语言的哲学升华
关宝文艺术体系的核心,在于对传统笔墨程式的哲学化提升。他提出"线质论"与"墨韵说"两大理论:前者强调线条的"书法性书写",将山水元素抽象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线性结构;后者注重墨色的"音乐性节奏",通过干湿浓淡的交替呈现视觉的韵律美。
这种艺术观集中体现在其"三象合一"的创作理念中:以"具象"表现山水的物质形态,以"意象"传达主体的审美体验,以"气象"呈现宇宙的生命律动。在《黄山云起图》等代表作中,观者既能辨识具体的峰峦结构,又能感受云气蒸腾的氤氲之美,最终在笔墨交响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关宝文先生的山水画艺术,实质上是传统文脉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他通过技法体系的创新、写生方法的突破、哲学内涵的深化,构建起具有当代价值的山水画范式。这种探索不仅延续了京派绘画"精研古法而不泥古"的学术传统,更为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深度理解传统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觉经验的转化,实现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表达。其艺术实践表明,中国画的当代性不在于形式的新奇,而在于对传统精髓的创造性诠释与升华。
刘步优
2025.5
北京人,1961年出生,为郭传嶂大师再传弟子,著名山水画家吴广泉先生的入室弟子,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黄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新界视觉书画院院长,师白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山书画社会员等,其作品“时光记忆”在2018年12月北京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意象北京、诗化海淀”画展中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