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球跳跃划出往复的弧线
发出清脆的咚咚声
直板近攻,对拉中远台……
一排排的手机悬在半空
记录下这宝贵的画面
掌声、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熟悉的动作、熟悉的身影是?
是的!没错!
奥运冠军丁宁
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啦!
5月21日中午,乒乓球奥运冠军、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体育教研部讲师丁宁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职工和医护人员就“国球魅力与人生拼搏”进行深度对话。
当运动员的“赛场突破”遇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守护”,两者在精神内核上的同频共振,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医院党支部书记、工会组长、团员青年、医学生、医护人员代表、医院乒乓球协会成员、第三方服务管理人员等齐聚一堂,大报告厅座无虚席。
与冠军面对面,“人民人”热情高涨,难掩激动——
“您觉得为什么乒乓球能成为国球?”
“如何平衡个人与团队?工作与生活?”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中,如何保持热情?”
“运动员强大的内心是如何炼成的?”
“从运动员到北大学子再到教师,您是如何完美跨界转换的?”
大家竞相问出自己心中的问题。
5岁打球,31岁退役,手握21个世界冠军,丁宁的人生都与乒乓球有关。
折翼过赛场,也飞越过巅峰,感受到失败的痛苦,也品尝过“大满贯”的甘甜,丁宁以超群的实力和坚韧的品格在强者如林的国乒赛场上脱颖而出。
“人生中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乒乓球伴随我成长。竞技体育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无数次的胜负。”回忆起走向冠军之路,丁宁深有感慨。
每一天的训练都要从最基本的正手对攻和反手对攻开始,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通过日复一日枯燥的过程,去打磨精准细腻的程度,去理解这项运动的深度,积累出经年累月的厚度,组合出更好更多的变化,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
乒乓球让自律、自信、自省融入血液,携带着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为挑战新的可能,丁宁在2021年选择退役,进入北大深造,并留校任教。丁宁认为:“人活一辈子,有不同经历,在不同的岗位锻炼不同的能力,去看更大的世界,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中,丁宁从自身出发,分享了运动员对国家的情怀——
乒乓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代表!
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喜爱这项运动
支持中国乒乓球!
精彩的互动,为职工们带来了一场圆梦之旅。奥运冠军身上的人格魅力、强大的内心世界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在场的每个人。
丁宁与医院乒乓球爱好者对垒,将整场交流推向高潮!
“和奥运冠军切磋,够我骄傲半辈子了!”
“乒乓球不愧为国球,真的太有魅力了!”
“和冠军面对面交流,完全没聊够呢!”
“冠军签名球拍我得好好珍藏!”
……
“让奥运冠军与人民医院职工面对面,围绕国球魅力和人生拼搏进行交流。从奥运冠军身上,我们感受到拼搏具象化的样子。”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杰指出,“这种精神赋能,将心中的职业理想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指南,将激励大家不断前行!”
延伸阅读
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文化建设,打造“医院文化-科室文化-家文化”三位一体文化建设体系,2025年,医院工会开展职工文化素养提升系列课程,邀请多领域专家开展文化讲座,既提升职工自我素养,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初晓波教授作《读书在燕园》文化讲座,带领职工畅游书海,领略阅读的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科林作《生命的形象——绘画中的医学时刻》文化讲座,领略医艺结合的跨界魅力。
职工文化素养提升系列课程
为职工搭建了多元化学习平台
让文化浸润职工心灵、激发创新动能
在传承文化基因,培育工匠精神中
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冠军语录
“保持就是退步!”
“害怕失败就不会走向成功”
“思想决定行动,走向更好的自己”
“专注才能投入,寻找自己,专注于比赛本身”
“每一个人人生都有无限可能,不给自己设限”
“保持热爱,保持好奇心,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供稿 | 宣传中心、工会、团委
采写 | 余弦
摄影 | 田竞冉、张征
排版 | 师欣楠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