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乌双方在伊斯坦布尔谈判中达成“1000人换1000人”的换俘协议,第一批交换包括270名军人和120名平民。
2.俄军在战争中俘虏数千人,乌军被俘上万人,因此乌军需用几乎全部的俄军俘虏交换。
3.由于此,乌军手中的俄军俘虏在交换后基本全部换出,俄军手中仍有至少数千人量的乌军俘虏。
4.亚速系俘虏将优先交换,回来后编入军队继续作战,但仍有被二次俘虏的可能。
5.不在优先换俘之列的乌军俘虏将安心等待战争结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前几天的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中,虽然双方的直接接触并未谈出实质性成果,不过别的共识多少还是有些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000人换1000人”的换俘协议。
我们知道,在绝大多数战事中都会有俘虏出现,那么交换俘虏便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在俄乌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作战意志都非常高,而且打不出什么歼灭战来(值得一提的只有马里乌波尔之战),所以俘虏的数量相较于参战军队规模以及作战伤亡来说,并不算多。
但俄乌战争毕竟是百万量级军人参战的“大战”,自开战至今也有三年多时间,在上千公里战线上,每天都会发生无数次小规模的接触战,在这样的战斗中总会有些军人被俘。
虽然这样的小战斗中,可能一次就俘虏一两人、三两人,但全战线累计起来,倒是也有些的。
除此之外,双方比较“大”规模地俘虏对方军人,倒是也有几次。
对乌军来说,抓俄军俘虏比较多的时期大约有三个:
第一时期是开战初期,当时俄军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散兵被抓的情况不鲜见;
第二时期是哈尔科夫反攻时期,俄军主力虽然溜得快,但因为很长时间未能组织起来有效抵抗,所以协防的民兵被抓了些;
第三时期是库尔斯克突袭初期,俄军边防分队被乌军高机动部队打懵,出现了单一战场单次战役被俘数百人的情况,这应该是俄军集中被俘最严重的一次。
(按乌军所述,库州作战当月即俘虏俄军594人,至今年3月为止,总计俘虏942人)
对俄军来说,抓乌军俘虏最多的时期则是开战初期。
当时俄军是突袭作战,虽然自己在后续的战斗中丢了不少散兵,但也打懵、包围了不少乌军守备分队,进而累计抓到了上千人的俘虏。
这还是在普通战场上,而在马里乌波尔之战中因为打出了歼灭战,所以俘虏数更多。
(按俄方所述,最早投降的第503陆战营残部计有267人,随后第36陆战旅残存主力在伊里奇冶金厂投降,计有1026人;亚速团残部及其余守军在亚速钢铁厂投降,计有2439人)
在马城战役后,俄军作战中因为并不追求打歼灭战(或者说打不了歼灭战),所以俘虏数远不可跟马城之战相比。
比如瓦格纳血战阿特木斯克规模远大于马城之战,在其报出的战果清单中,击毙数达到了72095人,而俘虏数则只有509人。
到2023年秋俄军重新转入进攻后,因为乌军的作战素质逐渐下降,所以在一些胜仗中抓到的乌军俘虏略多些;但最多就是几百人级别,没有俘虏上千人的战例。
所以就俄乌两军总体的俘虏情况来说,俄军在战争中被俘的军人有数千人之众,而乌军的俘虏则有上万人。
因此在交换俘虏中,俄军掌握的“资源”要更多些。
也是因为俄军手里的乌军俘虏更多,所以基辅方面一直寻求“全部换全部”的俘虏交换,但这一点莫斯科肯定不会答应。
因此俄乌60多次俘虏交换中,基本遵循了一对一的交换原则。
不过在这个基本原则之外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俄方为了换回一些重要人物,便用更多的乌军俘虏来交换;个别时候出于政治需要,还会额外释放些乌军的伤员俘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乌军被俘人员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选择参加俄军,后者以前乌军俘虏为主即组建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志愿营、“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等单位。
所以俄军手里的俘虏“削减”度其实比乌克兰那边要更大,但因为它手里乌军俘虏更多,因此现在还是有底气。
有鉴于此,在伊斯坦布尔“1000人换1000人”的协议出来后,关于乌克兰那边能不能拿出1000名军人来交换,是比较有疑问的。
而现在双方公开了第一阶段的交换情况,除了各自交换270名军人外,还包括了120名平民。
目前不清楚平民的交换数量是否包括在1000人之内。
如果最终证明平民在1000人之内,那么乌军手里的俄军俘虏就绝对上不了1000人,这次交换基本就把手里的俄军俘虏全换出去了。
如果乌军真能凑出1000名俄军俘虏,基本上富余也不会很多。
这次的千人换俘总体上说就是乌军用自己手里几乎全部的俄军俘虏来交换,换俘完毕后俄军那边还会有至少数千人量级的乌军俘虏存在。
其中大部分的乌军俘虏想要回到乌克兰基本要到战争结束后了,不过亚速系俘虏是会被优先交换的,回来后会被编入军队继续作战。
当然,这批人理论上是有被二次俘虏可能的。
至于不在优先换俘之列,又不想参加俄军的乌军俘虏,基本上就安心等着战争结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