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孩子出现多种问题,有可能是因为他缺少情绪缓冲空间

这是“侯立元教育人生”陪您走过的3655天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能打,而现在的孩子不能打?那天,“新华智见”视频号推送了以这个为题目的视频,分享者是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时望。整个视频点赞量、转发量、推荐量都是10万+,点评也在1500多条,而且基本上都是赞同李医生的观点。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能打,而现在的孩子不能打?李医生说,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情绪缓冲空间。以前的孩子,早上挨了骂,一路上和同学有说有笑,情绪就被抚平了。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路上小河沟摸鱼,不好的情绪就消化了。现在的孩子,情绪没有得到缓冲,就被关进几平米的小屋,不仅承担学习压力,还压抑负面情绪,过早承受高压,就像小马负重奔跑。不要忘记初衷,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小时候被老师批评过、骂过,甚至打过,但那时觉得犯了错就应该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被打被骂自是理所当然。甚至在五年级时,竟然还因为自己比同学少挨了老师的一棍而沾沾自喜。

那时,回家的路上,和小伙伴一起捉蝴蝶,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打闹闹,放学好久才回到家。

而如今的孩子呢?他们放学时,家人已经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有的开汽车,有的骑电瓶车而来,孩子跟随着家人,快速地回到了家,然后写作业、吃饭、睡觉。然后开启了另一天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有智慧的父母和缺少智慧的父母,就出现了与孩子沟通交流上的差异。

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上放学安全担忧的不断加剧,父母接送孩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去关注,也是不同家长出现不同智慧的地方。

一是接到孩子后和孩子谈什么。

二是吃饭时和孩子谈什么。

三是孩子作业完成后和孩子谈什么。

这是三个非常不起眼的问题,但里面却会透露出家长的智慧。

智慧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会创造情绪缓冲载体,不立即追问学习,而是倾听孩子在学校的趣事或烦恼。(如果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一上车,就与他聊学习,会怎样?长期如此的话,他们还愿意将心里话说给我们听吗?某个初三家庭固定某天晚饭时,只分享趣事或吐槽烦恼,实践后发现,孩子主动倾诉概率增加了45%。

智慧的家长,在孩子到家后,会留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尽情地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专注、成功带来的快乐。(如果孩子到家后,不是主动地去写作业,而是被动地被要求写作业,别的事情都无法去做,他们会如何对待学习,内心又会怎样想?)

智慧的家长,在周末时分,会带孩子走向户外或书店,让自然环境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器”。(实践发现,环境转换能降低60%的防御性对话。如果我们不创造机会让孩子走出家门,他们的世界可能只会是做作业、玩手机,“做完作业玩手机”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时,只是责怪孩子玩手机,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

智慧的家长,会做好情绪示范,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神经科学显示,父母展示脆弱时,孩子镜像神经元更活跃,利于情绪的学习。比如,“妈妈今天工作出错也很沮丧,但我打算泡个澡调整一下状态”,这句话,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又说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回顾本视频,我们会发现该视频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不能打”的表面现象,更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心理空间被挤压”的本质问题。对家长和老师而言,核心启示在于: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他们被关爱,而不是“我以为我很爱关爱他”这种“自以为是的爱”,唯有让孩子在成长中拥有情绪释放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才能让孩子学会与情绪共处,才能真正地实现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



查找的相关资料:

1.情绪缓冲空间的概念

情绪缓冲空间指个体在面对压力、负面情绪时,能够通过物理环境、社交互动、行为活动等渠道,自然释放情绪张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过渡区域”。它并非单纯的 “时间或空间”,而是由环境容错性、行为自由度、情感支持系统共同构成的综合心理调节机制。

2情绪缓冲空间的多重意义(附心理学理论支撑)

1)生理层面:避免情绪过载导致的身心损伤

神经科学视角:当人处于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时,大脑杏仁核会激活“战斗或逃跑” 反应,若缺乏缓冲空间,皮质醇(压力激素)持续分泌会损伤海马体(记忆与情绪调节中枢)。例如:

过去孩子被批评后通过“摸鱼、玩闹” 转移注意力,本质是通过多巴胺分泌(愉悦感)中和皮质醇的负面作用;

现代孩子被关在小屋刷题,相当于持续处于“压力激活状态”,长期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退化(《儿童发展心理学》Luby, 2013)。

2)心理层面:构建情绪韧性的“心理免疫系统”

类比说明:如同身体需要“免疫细胞” 抵抗病毒,心理也需要 “缓冲空间”作为“情绪免疫机制”:

短期作用:允许负面情绪通过合理渠道释放(如哭泣、运动),避免情绪积压引发爆发(如厌学、自伤);

长期作用:在反复“体验压力 - 缓冲调节”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形成抗挫折能力。例如,过去孩子在摸鱼时可能遇到挫折(如没抓到鱼),但通过同伴互动能快速恢复,这种“受挫 - 修复”的循环正是心理韧性的养成过程。

3)社会层面:维护亲子/ 师生关系的“情感缓冲带”

关系动力学原理:当矛盾发生时(如家长批评、老师指责),缓冲空间能避免冲突直接升级为情感伤害:

过去孩子被骂后与同学交流,相当于通过第三方社交缓解与家长的对立情绪,再回家时情绪已趋于平和;

现代孩子缺乏缓冲,可能将对学习的压力迁怒于家长(如顶嘴、摔门),导致亲子关系进入“施压 - 反抗”的恶性循环。

3.现代社会情绪缓冲空间缺失的具体表现

物理空间压缩:从“大院跑跳” 到 “商品房独处”,儿童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从 2000 年的2.5小时降至 2023 年的0.7小时(《中国儿童户外活动白皮书》);

时间碎片化:课后被作业、培训班填满,“无目的时间” 占比不足 10%,导致情绪调节的 “心理留白” 消失;

社交模式异化:线上社交替代线下互动,缺乏肢体接触和面对面情绪共鸣(如过去孩子一起摸鱼时的笑声能快速传递积极情绪,而微信聊天难以达到同等效果)。

家庭教育

点个“爱心”,愿您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