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300多名留守儿童的“好妈妈”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初夏的夜晚,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的街头,被一层柔和的静谧笼罩着,留守儿童之家里的孩子们都已进入梦乡。张小燕像往常一样轻轻地推开门,借着微弱的灯光,俯身察看孩子们的脸庞,用手背试一试额头的温度,又悄悄为那些翻了身的孩子掖好被角,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像是母亲般的呵护……
今年38岁的张小燕,是民乐县未来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也是留守儿童心中的“好妈妈”、托管班里的“好老师”、留守老人眼里的“好女儿”。
今年5月,张小燕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张小燕曾是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辞职和丈夫外出打工,两个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时间长了,她发现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在家的女儿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胆小懦弱。
“现在,还有许多留守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孤僻、成绩下滑、家庭失教等问题……”留守孩子的现状,深深地牵动着张小燕的心,经过多番思考,她说服了丈夫,毅然决定回乡。
2016年春天,张小燕创办的六坝镇留守儿童之家,刚刚“开门”,就有许多同乡找上门。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张小燕对涌上来的82名留守儿童说:“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托管你们的张妈妈……”
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这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自从加入了六坝镇留守儿童之家后,在张小燕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的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性格开朗起来。
孩子的故事在当地传开,更多的家长找到张小燕……
2019年,张小燕拿出夫妻多年的积蓄,筹资30多万元,在民乐县城建起了2000余平方米的未来星儿童关爱中心,为3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抚慰、安全教育、亲情陪伴、生活救助、助学资源链接等关爱服务。
为了带动更多爱心力量加入儿童关爱工作,张小燕设立了爱心驿站,积极对接慈善公益基金会。几年来,张小燕联合多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13家村校捐建爱心图书角,捐赠儿童书籍20000多册,为1000多名留守儿童发放爱心礼包,捐赠衣服、鞋子等生活物资,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劳模带娃的“好老师”
“我可以发挥好示范作用,把职工子女托管班建好、管好,帮助更多孩子快乐成长,帮助更多职工解决后顾之忧。”2022年,“张妈妈”关心呵护留守儿童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张小燕也因此先后获评张掖市劳动模范、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最美红十字志愿者、甘肃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
此时,民乐县总工会要建设职工子女假期托管班的消息,让张小燕看到了一项崭新的事业,“不仅可以假期托管,还可以周末托管,用更多优质的课程,为更多职工子女奉献更完美的童年。”
说干就干,张小燕很快就建成民乐县未来星职工子女托管中心,按照一中心多站点的模式,辐射文昌、东街、北街、西街等8个社区职工子女托管班,托管职工子女1000多人次,通过既“托”又“管”还“教”的方式,有效破解职工“带娃难”问题。
托管班以公益性、服务性、福利性和“安全第一”为原则,主要在寒暑假、周末面向全县有需求的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开放,设置作业辅导、体能锻炼、情绪管理、阅读指导、内务整理、安全知识教育学习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为了提升办班质量,张小燕对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分期分批进行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精心研究设置托管班课程,除针对孩子年龄、兴趣爱好设置课业辅导、兴趣特长培养、阅读指导和安全教育课外,还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户外,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很快,张小燕的“劳模带娃”也成为了当地工会的一项品牌工作。
关爱老人的“张丫头”
“大爷,早上要吃早餐啊,你一个人不方便做的话,可以来养老服务中心,2块钱包你吃饱吃好……”
“大伯大妈,最近身体好吧,这周末中午别做饭啦,我们给你们包饺子去……”
走在六坝镇的大街上,张小燕三五步就能遇到一两个熟人,她热情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老人们也亲切地回答他们的“张丫头”和蔼的笑容。
张小燕说,“‘一老一少一困’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作为一名劳动模范,只要是人们有所需而我又能有所为的事情,我都会尽全力去做。”
从2022年开始,张小燕积极配合县民政部门,承接建成了全县首个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民乐县六坝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膳食供应、生活照料、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6个功能区域,为辖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使养老服务中心成了老人们的温暖、舒适、快乐的“幸福家园”。
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对接公益项目,张小燕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定期为孤寡、困境老人发放牛奶、鸡蛋、水果、谷物、干果等营养物资,组建以低龄老人为主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陪老人聊天解闷,开展各类趣味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这两年,张小燕还带领志愿者种植公益蔬菜大棚,定期制作营养健康的美食开展入户免费送餐服务。逢年过节,更是精心筹备庆祝活动,发动老人们参与其中,快乐过节。在她和她的公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给老人们的“夕阳红”里增添了许多“幸福的色彩”。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