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冲口村
文/图 陈健瑜
走进阳西县织篢镇冲口村,我们想参观位于这里的两阳人民抗日武装筹备处旧址。在和村民的聊天中以及阅读他们提供的族谱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子更多的故事。
冲口陈氏
冲口村位于阳西县织篢镇西部,坐落于望海岭南麓的丘陵地带。村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陈姓先祖从织篢镇鸡乸㙟村南迁到此地定居,因此村里世居村民以陈姓为主。建村时,因村东边有一条河流,故取村名为“涌口村”,后改名为“冲口村”。冲口村在清代属阳江直隶州(厅)海陵乡白石都白石一、二、四图。民国时期属阳江县第六区、第七区、第三区。
村内现存传统民居20座,为清末民国时期村里的陈氏地主所建,均为砖瓦木结构的平房,有三间四廊、三间两廊及三间平头房等布局。走进一间保存完好的三间四廊民居,我们抬头看见青砖黛瓦,硬山式屋顶的燕尾脊划出优美弧线,环视发现屋内主屋三间,以中堂为轴对称展开。两侧延伸的四条廊道如臂环抱,红漆木柱与雕花挂落形成光影交错的通道。中庭方砖墁地,四水归堂的天井将雨帘引入青石垒砌的明塘。东廊连接着半月形的书房,纹花窗透出斑驳竹影;西廊通向六角厨房,灶君神位高置在厨房中间。穿斗式梁架间的彩绘仍可见当年匠人勾勒的兰草纹样。每当夕照穿过回廊的步步锦栏杆,整座建筑便在地面投下如棋盘般规整的光影。
舞狮民艺
村中有舞狮民艺,起始于民国时期,流行至今。每逢春节期间,村中举办舞狮活动。近年来舞狮队伍逐渐扩大,现有队员30人。
冲口村舞狮队传承的是“南狮”流派,造型威猛,注重写意,表演时由两名舞者配合完成,一人操控狮头,一人扮演狮尾,通过腾跃、搔痒、采青等动作展现狮子的喜怒哀乐。锣鼓伴奏根据“七星鼓点”变化节奏,与狮子的动作完美契合。舞狮蕴含着驱邪纳福的吉祥寓意,所以春节期间是冲口村舞狮队最活跃的时间,“采青”是舞狮队表演中最精彩环节,也是舞狮队必演的环节,舞者操纵狮子,摘取悬挂高处的生菜(谐音“生财”)后,总能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冲口村的村干部说,村里的舞狮队在保留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多次被邀请参加商业演出,这项古老艺术正焕发新生机。
八元堂
八元堂是阳西县知名的红色革命遗址——两阳人民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旧址,在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祠堂内,两阳人民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曾在此驻扎,以在周边开办樟木油厂为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留下一系列红色足迹。
八元堂总面积近500平方米,是两进回廊式建筑院落,中间设大天井,后厅是两阳人民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的会议厅。据党史记载,1944年秋,中共中区特派员委派谢鸿照任中共两阳党组织指导员,与两阳地下党领导人郑宏璋、陈国璋筹划组建革命武装。谢鸿照在八元堂召开了重要会议,宣布成立两阳人民抗日武装筹备领导小组,由谢洪照任领导小组组长,郑宏璋、陈国璋任副组长,于是八元堂便成了筹组两阳武装斗争的大本营。
1945年3月陈国璋、吴新、陈历等在冲口村发动组织秘密武装队伍,准备起义,称“漠南独立营”,吴新任营长,陈国璋任教导员。冲口村陈朝碧、陈潮滔和其他村庄进步青年30余人加入这支队伍。从此,冲口村这批进步青年以八元堂为中心,传播革命火种。
陈历出身富裕家庭,先后在阳江县奋兴中学和韶关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1945年2月,以接待樟油厂老板及往来商人名义,将两阳人民抗日武装领导筹备小组成员及一批党的干部安排到八元堂居住,全部人员的伙食供应,都由陈历从家中支付。陈朝碧出生贫苦,参加革命后,在战斗中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多次受伤。在革命最困难时期,把家中的耕牛卖了、把家中的谷种也献出来,作为游击队的给养。
村落的故事永恒,在每天的夕阳里织就百年光阴。这里的故事,是屋檐滴水穿石的温柔,是祠堂匾额的斑驳,是青石板路的蜿蜒。
“吾乡吾土”专栏征稿启事
本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吾乡吾土”专栏,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乡土文化专家、学者和网络作者赐稿。
稿件要立足阳江乡土文化,内容可涵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诗词楹联、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并适当配以图片、短视频。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一稿多投。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jrbwxwt@126.com,并注明“吾乡吾土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