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有情关系” | 凤凰书评

在书页中开启一场精神漫游
人类对“远方”的憧憬,源于双脚丈量土地的本能。“旅行”不仅是身体穿越山海的跋涉,更是思想突破边界的漫游;既是个体与世界的对话,也是文明与文明的互相凝视。本期聚焦三本与“旅行”相关书籍:陈嘉映的《旅行人信札》是一场带有哲学底色的青春漫游,作者将旅途的艰辛与奇遇、风景带来的震撼与沉思,化作质朴干净的文字,向读者娓娓道来;《花朵与探险2: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回忆》为我们展开19世纪女性探险家的瑰丽画卷,以图片和文字记录了横跨四大洲的植物探险之旅;韦德・戴维斯的《跟着人类学家漫游》则提供了更广阔的文明视野,以“他者的眼光”解构文明的单一叙事。三本书,三种“在路上”的姿态,或带着哲思漫步,或携着画笔探寻,或怀着敬畏俯察,共同开启通往不同精神世界的大门。
——编 者
图片
《花朵与探险2: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回忆》,【英】玛丽安娜·诺斯著,余天一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2月
SUMMER
本书是《花朵与探险: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的续篇,收录了诺斯画廊中剩余的400 余幅珍贵画作,其中包括大量旅行风景、风土人情的记录。两本书共同构建起一座完整的“诺斯画廊”。全书搭配近3 万字游记,以第一视角记录了玛丽安娜·诺斯的全球探险经历和植物发现之旅。
相较于浩瀚无垠的宇宙,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也曾是充满未知与憧憬的遥远彼岸。如今,我们或许已习惯向广袤的宇宙投以好奇的目光,任思绪驰骋,畅想一场精彩绝伦的星际之旅。然而在百年之前,于这颗蔚蓝星球上的旅行,同样承载着无数的幻想与期待。在这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行之路上,无数勇者不断探索,只为揭开自然神秘的面纱,玛丽安娜·诺斯便是其中之一。十余年间,她孤身一人环游世界,深入各大洲的荒原与秘境,精心记录下无数珍稀植物的风采。她的画作不仅彰显着科学精神的严谨,更蕴含着艺术素养的优雅,不仅被维多利亚女王誉为“国家的礼物”,也被邱园园长称赞为“植物王国”的奇迹。
两年前,《花朵与探险: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一经问世,便深受读者喜爱,赢得了广泛赞誉。两年后,《花朵与探险2: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回忆》如期而至。与前作相比,这部续作不仅增录了400余幅植物与风景画作,更是首次公开了诺斯3万余字的探险手记。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她遍及全球的探险历程和植物发现之旅,与画作相得益彰。两本画册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玛丽安娜·诺斯毕生科学探索和艺术成就的完整画卷。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精致的画册,也是一部扎实的科学著作。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诺斯对现实世界的写实描绘与忠实再现。本书译者在为作品查证相关资料时,不无惊奇地发现,在印度部分,诺斯画作中出现的雪山,每一座山峰都可以辨认。他甚至可以对比雪山的山峰,在地图上找这座山,然后搜寻附近的地名进行比对。在地形之外,诺斯对植物的刻画更是极尽其态。在查证澳大利亚地名时,译者发现了一幅描绘巨大榕树的作品,与历史老照片比对后,发现画中的树冠和树干几乎完美无缺。此外,诺斯对花朵的描绘更是极尽用心,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在那个彩色照相术尚未普及的年代,她的油画以惊人的精准度记录了全球900余种植物,其中4种新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而1999年才被科学界正式描述的之字茅膏菜(Drosera zigzagia),最早的视觉记录正是来自她的画作。这些画作宛如一扇通往远方自然世界的窗户,成为人们认知异国风情的珍贵途径。同时,它们也是植物的科学档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论及科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常常会是精密的仪器与森严的实验室,抑或复杂的算式与逻辑,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西方科学传统中的一个分支——以希腊理性科学为代表的“数理实验科学”。这一分支也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近代科学,它追求普遍规律与数学化,通过“数学+实验”的方法将自然对象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事实上,以博物学为根基的“经验科学”同样是科学传统中的重要一支。与近代科学强调征服自然不同,博物学是人类与自然直接互动的产物,它的核心在于“观察与分类”,涵盖对动植物、矿物、天文等自然现象的系统性记录与意义赋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注自然的整体性和生活意义,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工具来利用。
诺斯的著作正是博物学的代表,它最大的特质,便是人与自然的“有情关系”。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作,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鲜明展现。同样环游世界、写出《物种起源》的达尔文曾盛赞道:“与你相比,我的思想是贫瘠的。”这一评价不仅是对她画作的致敬,更是对她科学贡献的认可。
在画作之外,这本书最闪耀的亮点当数诺斯的旅行日记。她的文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读者仿佛置身于她的旅行之中,与她一同探索这个奇妙的植物王国。“我们穿过由巨大的桉树和桃花心木组成的美丽森林,来到长满白千层的平原,它们白色的树干古怪地扭曲着,绿色的树冠像天鹅绒般松软,有时还点缀着白色的小花。”这些色彩是如此鲜艳,画面就这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精妙的色彩词语搭配与描绘,赋予文字鲜活的生命力与美感。甚至我觉得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想象,在画作之外更显得韵味无穷。
她的文字不仅是对风景的描述与记录,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其中蕴含着对不同文化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抵达印度首都德里时,她用文字描绘了这座宏伟的城市:“我看到了形式简约却规模宏伟的清真寺,矗立在深橙色的夕照下;还有由红色砂岩建成的城堡,那高大厚重的城墙和大门,以及城堡内精致的大理石大厅。”然而,笔锋陡然一转,诺斯不禁叹息道:“唉,但是这里还有丑陋的营房和我的同胞带来的其他暴行。”这段文字虽未展开详述,但仅这简短的一句话,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诺斯。她虽倾心于美丽的自然,却并未忽视对人与社会的关注,这些简短的话语足以让人感受到她对殖民者行径的不满与愤怒,这种情感超越了民族界限,展现出开阔的世界视野。她的文字饱含着个人感悟,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曾言:“只有无知的傻瓜才会认为一个人喜欢甜的就不能喜欢咸的,那些人只会抱着一个念头,从不尝试体验新事物。”这显然已不再局限于对植物世界的博物学呈现,更是对旅行、对世界充满思想与哲理的感悟。
循着诺斯笔下的足迹,我不禁思索起旅行的意义。关于此,曾有一则广告语颇为贴切:“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本画册在当下备受读者青睐,并非仅仅因其展现了异域的奇景与陌生植被。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类的足迹已从地球迈向宇宙,万里之外的风景触手可及,科技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人们倾心于这本百年前的“古董画册”,或许不在于诺斯的旅程本身,而在于其背后传递的意义——与新鲜事物的相遇,与未知远方的连结。这不仅是旅行的真谛,也暗含着人生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5月21日7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