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核谈判再陷僵局,框架协议能否破局?

罗马第五轮会谈无果而终 浓缩铀问题成核心障碍

美伊第五轮核谈判于当地时间23日凌晨结束。尽管双方同意就框架协议继续对话,但围绕伊朗浓缩铀权利的核心分歧仍未化解,为后续谈判蒙上阴影。

**核心分歧:浓缩铀权利成"红线"博弈**

据三名参与谈判的匿名外交官透露,本轮焦点集中于是否允许伊朗保留铀浓缩能力。美方谈判代表坚持要求"完全终止所有浓度超过3.67%的铀浓缩活动",而伊方首席谈判代表阿拉克奇强硬表态:"放弃铀浓缩如同放弃主权,绝无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当前铀浓缩能力已突破历史峰值:

- 库存60%浓缩铀达128公斤(制造核弹临界量为42公斤)

- 20%浓度铀储备超700公斤

- 离心机总数增至2.8万台

"这相当于在悬崖边谈判。"前白宫核不扩散顾问罗伯特·艾因霍恩分析称,"伊朗正利用其核能力作为筹码,而美国试图在技术层面设置安全阀。"

**历史镜鉴:2013临时协议阴影犹存**

此次框架协议构想令人联想到2013年《日内瓦临时协议》。但关键差异在于:

- 2013年协议包含冻结离心机组装等具体措施

- 当前框架未设任何实质性限制条款

- 美方拒绝提前解除任何制裁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最新报告指出,若参照2013年模式,伊朗可能借框架协议窗口期将核突破时间缩短至3个月。该结论促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罕见表态支持美方现行立场,但强调"最终必须彻底废除伊朗核设施"。

**地缘博弈:战争边缘政策升温**

尽管谈判仍在继续,军事威慑已悄然升级:

- 以色列空军完成针对纳坦兹核设施的模拟打击演习

- 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重返波斯湾

- 伊朗革命卫队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

特朗普总统23日与内塔尼亚胡通话后表示:"外交是首选,但B计划永远在桌面。"白宫证实,五角大楼已更新对伊打击方案的"动态目标清单"。

### **制裁与反制:经济绞杀持续**

在谈判胶着之际,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无人机零部件供应链实施新制裁,涉及12家实体和23名个人。德黑兰则威胁重启20万桶/日的石油"灰色出口",并称已储备足够应对三年全面制裁的外汇资产。

**专家观点:框架协议的双刃剑效应**

- **支持派**:前奥巴马政府谈判代表温迪·谢尔曼认为,"框架协议能建立路线图,避免谈判无限期拖延"

- **反对派**:保卫民主基金会主席杜博维茨警告,"任何让步都将重蹈2015年协议覆辙"

- **中立派**:国际危机组织伊朗项目主任阿里·瓦兹指出,"需在技术层面设计可核查的'缓冲机制'"

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最新监测报告,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近期出现异常热源信号,该设施具备生产90%武器级浓缩铀的能力。随着6月1日维也纳技术谈判临近,这场牵动中东战略平衡的博弈正进入关键阶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