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发动金田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为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清政府调集大量兵力进行围追堵截,结果花费巨大,却没有什么效果。之后,太平军迅速席卷长江流域。此时清朝的国库已然空虚,财政行将崩溃,如同明朝末年一般。不过清朝却挺了过来,那么它是靠什么“续命”的呢?
一、财政危机
1850年10月的时候,户部银库的存银只有187万两。没过多久,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太平军席卷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并在1853年攻取了东南重镇南京。在这三年间,清朝为镇压太平军,花费白银2963万两,“各省地丁、盐税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而此时户部结存正项支银仅为22.7万两。
在此期间,黄河又在江苏丰县决口,再加上运河溃决、地震冰雹等灾害,致使江苏的55厅县、6卫以及山东的63州县、4卫受灾。这些情况让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清朝国库更是雪上加霜。另外,由于战区不断扩大,也使得清政府的税源地不断缩小。总而言之,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朝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二、另辟财源
为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了许多手段,比如开捐输报销、向绅民借款、铸造大钱、预征钱粮等。但是这些传统手段仍然无法缓解财政上的困难,因此清朝亟需另辟财源,创办新税。在这种情况下,厘金制度应运而生。所谓厘金,指的就是商业税,清政府对市场上各种售卖的商品一律征收厘金。
按照课税品种的不同,厘金可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值得一提的是,洋药厘是对外国进口鸦片征收关税以外的厘金征课,而土药厘是对国内自产鸦片的课厘。由于材料缺失,以及各省的情况不一,早年间全国征收厘金的数量无法详细统计,不过据估算每年在1360万两左右,最高可达到1983万两。
三、厘金存废
厘金制度创始之初,原本是一种临时的筹款手段,存在着很多弊端,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于是出现了许多整顿各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可是,清朝后期财政一直比较吃紧,如果废掉厘金,就会引起新的财政危机,因此厘金一直裁而未果。直到1931年,国民政府才正式取消了厘金制度。
除了厘金制度外,清朝另外还有一项比较新的收入,这就是关税。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关税收入十分有限。在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清朝获得更多的关税。虽然海关由外国人控制,税率也很低,但关税总额却一直上升,从而为清朝的续命。
参考资料: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2.《中国厘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