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在历史中思索人生,在榜样前汲取力量

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延安之行的第一日,从枣园返回城区的路上,曾看到路边的北京知青博物馆。第二天参团前往黄河壶口瀑布,中间有一个景点,名为北京知青旧居,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看来,当年的北京知青在延安,发生了很多故事,需要建一座博物馆来纪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位于杨家岭和枣园之间的枣园大道,从建筑外观来看颇有些规模。博物馆免费参观,过来的时候人并不多。大厅内的墙壁上有“北京-延安”的文字,还有“28000”的数字,这28000正是来延安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的人数。

图片

图片

图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开始席卷全国。1968年12月22日,伟人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1969年到1976年,280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号召,延安窑洞从此住上了北京娃。

图片

图片

延安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年轻人最初都是靠着一腔热血,当面对严酷的现实时,则要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顺利度过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三关,才能从北京娃蜕变为延安娃。

延安的贫穷落后,让北京知青深有感触,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寝食不安。为此,国家研究制定了支援延安建设的“五小”工业项目,到1975年,延安地区的“五小”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已初具规模。

图片

图片

同时,广阔的天地,也给成长起来的北京知青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给延安带来崭新的面貌。

从1970年起,一批批北京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走进新的岗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大地增光添彩。比如著名作家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代表。1969年1月,他到延川县关家庄插队,种了一年地、喂了三年牛,后来在小说中常采用以畜拟人的笔法。

延川县梁家河是泱泱大国的领导人曾下乡的地方,那时他还只有15岁。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但知青文化却一直受到关注。在历史中思索人生,在榜样前汲取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