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山地何以变为高效药田?

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陇西是黄芪生长的“黄金地带”,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富含矿物质的黄绵土,为黄芪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如何让这棵“小金苗”长得更好?干旱少雨的山地何以变为高效药田?今天,我们到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省级抓点示范基地去找答案。

图片

5月23日,沿着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的山路蜿蜒而上,只见层层叠叠的梯田地里,黄芪幼苗在黄色砂土的覆盖下,有的已经探出脑袋,有的即将破土而出,有的还在等待时机。经过精心移栽的黄芪在阳光照射和精准灌溉的氤氲中挺立身姿,茁壮生长。

图片

从之前的“靠天喝水”,到现在的“渴了就喝”,黄芪生长不再“一水难求”。这得益于这个基地根据山势高低,分区铺设的滴灌和喷灌,实现了引水上山和精准化灌溉,当前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亩。

图片

甘肃力速达农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腾荣:这个叫喷灌,就是地面喷灌。这个水的压力各方面每个位置都能喷到。

陇西融媒记者张蕾:那你们之前有没有实施过引水上山?

甘肃力速达农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腾荣:我们实施过其他的温棚,但是引水上山工程这是第一次。

陇西融媒记者张蕾:在这个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甘肃力速达农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腾荣:困难倒是有。因为所有铺设这个都要水的承受压力,包括这个管道,它每个主管过来每立方的水能承受多少?这管道有没有承受压力?所以说根据我们设计的,保证每块地面都能给它洒水洒得到到位位的。

陇西融媒记者张蕾: 那现在从整个工程建设的情况、效果来看,能不能达到村民们想要的预期效果?

甘肃力速达农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腾荣:这个效果已经达到可以说。不敢说100%,但是90%是可以的,村民感觉这个效果特别好。因为经过这两天干旱以后,你这样一喷洒,每个地面上它湿度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陇西融媒记者张蕾:这个管道能用多少年?

甘肃力速达农林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腾荣:这个还看你保护的措施有多大,理想状态就是正常你保持个几年都是不存在问题的。每个部件你只要保护好了,它第二年、第三年都可以继续用下去。

图片

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提质扩面增效”总体思路,以区域化、片带化、绿色化、道地化、机械化发展为核心,创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集群核心示范区,对道地大宗品种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集中进行全过程展示,实现全县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基于此,以“自然禀赋+创新管理+技术赋能”为核心竞争力的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省级抓点示范基地应运而生。

该基地总规划面积10000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9600亩,辐射带动周边11村2473户,其中黄芪核心示范区面积3600亩;种苗繁育面积400亩,涉及3个村204户。

图片

今年43岁的禄万斌是首阳镇王家磨村人,近15年他在北京先后从事IT、互联网、金融投资等行业。2021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它踩着大健康时代的风潮,毅然辞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种植道地黄芪。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中医药产业平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图片

陇西县地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禄万斌:今年种植了七十亩,其中二十亩是黄芪苗,五十亩是移栽了黄芪。项目给我们每亩补助两千块钱,大概我能省下来一万五千块钱的成本。引水上山项目,黄芪苗和黄芪都可以灌溉,相比去年的话,今年产量肯定有所提升。

图片

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省级抓点示范基地以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为核心,依托“良种供应+种苗补贴+技术集成+基地示范”的全链赋能模式,面向农户搭建起看得见、学得懂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减少种植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达到富民增收的目的。同时,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传递绿色农业理念;联动当地药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吸引投资,助力中药材产业振兴。

图片

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彦军:我们联合省经作站、甘中医等多家科研和技术协作单位,建立了200亩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园,从良种、良技、良机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我们落实优质种子种苗应用、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应用、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5大类26项试验示范内容。同时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将干旱山地变为高效药田,依托高标准梯田引水上山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精准灌溉加水肥一体化,减轻新修高标准梯田土壤板结和水肥流失,提高药材有效含量,提升中药材抗旱能力和综合产能。

图片

记者:张蕾 仲玲玲
图片

编辑|景树雄       责编|张   蕾

主编|党国飞       监制|马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