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阳光倾洒在汕头的大街小巷。这一天,注定熠熠生辉——中国文明网公布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上,“汕头”二字醒目耀眼。
九年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汕头而言,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逐梦征程。事实上,当“汕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消息在街头巷尾传开、霸屏微信朋友圈时,这座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其实早已在九年“创文”历程中悄然蜕变。
时间回拨至2016年。当年5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正式踏上了创文征程。在“创文强管”专项行动中,汕头重点聚焦城市环境与交通秩序整治,通过强有力的举措实现了城市面貌的快速改善。2018年2月,汕头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2020年)提名资格,全力推进全域创建、常态创建和长效创建;2021年,汕头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面启动新一轮周期的创建工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这场文明创建的“接力赛”中,汕头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始终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聚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城市颜值和文明内涵实现显著提升。
违建区域变身文化公园、马路市场转型成示范街区、卫生死角换装变创文墙绘……如今走在汕头的街头,人们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变化,也不禁要感叹:创文以来,整座城市杂乱无章的违建少了、自觉自律的文明商户多了、乱糟糟的交通秩序好转了、文明城市的氛围浓厚了。
确实如此,踏上创文征程以来,汕头市各相关部门齐发动、齐动手,不断深化治理违法建设,改(新)建升级一大批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公园广场,结合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这些市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是汕头创文行动的直接成果,也是汕头“面子”上的改变,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座城市“里子”的提升,即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和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化——
近年来,汕头在全市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超1100个,不断优化“十五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每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逾10万场次,惠及群众约200万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同时,汕头还广泛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深入实践阵地宣传宣讲,结合文明创建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全民阅读”等主题活动,依托迴澜书院开展“迴澜观影厅”“迴澜讲古台”“迴澜研学堂”“迴澜悦读站”“迴澜思享会”等文化活动,着力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汕头独特文化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汕头的文明城市创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接力赛”。以龙湖区为例,当地一支由退休教师、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市民组成的“文明劝导队”长年活跃在街头巷尾,他们不仅劝导不文明行为,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美化维护中,成为当地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曾经那些不文明的行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文明友善的新风尚。
漫步汕头,如今每天都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他们或拿着夹子和垃圾袋,仔细清理地上的烟头、纸屑等垃圾;或拿着文明交通劝导的小旗子,站在各个道路交叉口、学校门口,协助疏导交通;或戴着扩音器,活跃在各个文化场馆,为市民游客义务讲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汕头全市在i志愿平台上的注册志愿者达114.6万人,占本地居民人口比例为20.8%,志愿服务活跃度达60.74%,注册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长为36.13小时。
可以说,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汕头市文明创建成功的关键。而汕头“创文”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获得,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市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这座城市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实现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华丽转身,而每一位汕头市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文明的创造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文 | 记者 赵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