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润凤城,清远这样书写全域文明的温情答卷

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礼让的车辆静待行人,志愿者在路口微笑服务,口袋花园里老人对弈、孩童嬉戏,历史建筑与现代楼宇和谐相映,处处流淌着秩序与温情。

自201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资格以来,清远市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扎实推进创建工作。5月23日,这座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终以十年淬炼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市。清远用民生温度、生态厚度、精神高度,书写了全域文明的温情答卷,更以“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姿态,铺展着城市与文明双向奔赴的新图景。

图片

系统谋划
成为粤东粤西粤北排头兵

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距离广州最近的粤北城市,成为全国探索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前沿地带。清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要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清远要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排头兵。”201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资格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方案”,纳入清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与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清远生态建设、文化强市建设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谋划。

从治理能力到文化底蕴,从生态环境到民生福祉,通过系统性工程推动城市全面升级,今年清远终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批入选的城市之一。

聚焦民生
努力“创”到群众心坎上

十年文明创建,在清远人看来,变化体现在哪里?“以前车赶人,现在车等人。”在清远街头,斑马线前汽车和行人相互礼让,如今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与2021年相比,清远机动车依法礼让率从85.98%提高到96.96%,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从93.18%提高到99.07%。

图片

小小斑马线,足以折射一座城市的温暖。而走进老旧社区,这里藏着另一种柔情,同样涵养着清远的文明。原来杂乱的街角经过一系列微改造,转眼变成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地。

在清远市区,老旧小区单体楼近几年已改造了650个,同时整治背街小巷735条,新建口袋公园67个,设置便民张贴栏6240多个,路面修复近31万平方米。口袋公园星罗棋布,清城区长者饭堂实现了镇街100%全覆盖,其建设经验获全省推广。

图片

数据显示,近4年来,清远年均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5%。医疗及教育资源不断下沉,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市民在创建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也给出自己的评价。在2021年、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清远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9.67%、98.67%。

绿美清远
让绿色成为文明底色

“每一年,城市都变得更绿更美。”当参加清远马拉松赛的跑友们穿越一江两岸,他们也在这十年间,见证着清远的变化。近年来,清远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近70%。

图片

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市委、市政府注重将绿美生态嵌入到市民生活中,将市区一江两岸最好的位置,规划成生态公园,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亲水碧道、疏林草地、生态绿地……正是这十年间,全长8公里的北江南岸,从杂草河滩变身成为集市民健身、文化展示、休闲游乐的城市新名片。

图片

从绿荫大道的绵延诗意到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从古树名木的复壮到网红花道的崛起……在清远,绿美触手可及。目前清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67平方米,绿色成为文明城市的鲜明底色。

今年,清远长隆度假区正式开门迎客,曾经的清远长隆所在的银盏片区是开矿留下光秃山体,近几年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打造成全市9个绿美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清远,在广东省2023年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位列全省第三名。

城乡共进
全域文明绘就振兴画卷

在清远,更深刻的变化是在广袤的乡村。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大市,清远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将文明创建向乡村延伸。全市创建和美乡村12247个,占总村数85.37%,“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不断涌现。

为了不断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清远全面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治理模式和乡村治理积分制。去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工作观察员制度,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激发出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意识。

为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清远在全市所有行政村设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大操大办等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立起了乡风文明规矩。

清远还开启以城带乡模式,全市96个文明单位和文明实践中心(所)结对共建、资源下沉,统筹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和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培育,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让清远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唯一一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地级市。

价值引领
精神沃土滋养文明之花

一座城市的文明成色,既体现在城乡面貌里,更彰显在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里。近年来,清远不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打造志愿服务之城。

目前,全市建成13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实现100%全覆盖,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逾90万,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逾5000个。

当清远青年画家余振华坚持为山区孩子上公益美术课,他只希望发挥自己所长,让孩子们眼中多些色彩。还有屠宰农户邓卫星35年资助930名学生,农民傅继成无偿供养村中老人17载,渔民李树彬三十年间救起15名溺水者……清远,已然成为一座好人之城。

近年来,清远选树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261名,其中12人获评“中国好人”、90人获评“广东好人”。这背后是清远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健全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的发掘、推荐、礼遇、帮扶、宣传与推广机制的努力。清远不仅搭建了“好人馆”“好人工作室”“好人发布厅”等平台,还持续执行“关爱好人”项目,引领更多清远人向上向善。

好人之城的基础,是清远持续地“立规矩”“树底线”。

2017年以来,清远市先后制定“清远文明十二条”“清远绿色生活十二条”“清远乡村文明十二条”,为文明行为立法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清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2024年,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纳入市委“十大行动方案”任务清单。持之以恒地推进,让文明规矩逐渐内化为文明习惯。

如今,文明之花在清远大地绚丽绽放。展望未来,清远将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建设”转变,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文、图 | 李程 叶剑斌 清远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