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中,酒具从来不是盛酒的器皿,而是风味的共谋者。
苏轼在《中山松醪赋》中写道:“瓶罍峥嵘,酒浆澄澈”,道破了酒具与酒液相生相克的玄机。
就像葡萄酒需倚仗勃艮第杯的梨形身姿舒展香气,威士忌要借力格兰凯恩杯的厚实杯壁凝聚醇厚,每一种佳酿都在等待它的“命定之器”。
在中国酒文化的长河中,这种“命定之器”的理念同样根深蒂固,米酒、烧酒、黄酒、青梅酒,每一种酒液都有与之相契合的酒具。
01酒具与酒液的对话
喝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酒具。
祖千秋论酒
在《笑傲江湖》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令狐冲刚到开封地界,就收到了别人送的十六坛陈年美酒。刚好江湖上有一个名为祖千秋的人,他不仅爱酒,更懂得品酒之雅。豪气的令狐冲邀请祖千秋一起用碗品酒,祖千秋却说了这样一段话: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你对酒具如此马虎,于饮酒之道,显是未明其中三味。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
他指着酒坛一一指点:
白酒无色莫过于清淡,而“玉碗盛来琥珀光”,喝白酒用玉杯,就能为白酒增色。
玉杯
关外白酒宜用犀角杯,犀角能锁酒香,如果用犀角杯饮用,能大大增加酒香。
犀角杯
饮葡萄酒必用夜光杯,酒色如血,方合“醉卧沙场”的豪气。
夜光杯
高粱酒需青铜爵盛之,才不辜负千年酒魂;米酒要用大斗痛饮,方显江湖儿女的气魄。
青铜酒爵
百草酒须以古藤杯承载,藤纹能锁百草清香。
古藤杯
绍兴状元红唯北宋瓷杯最宜,元瓷粗鄙,配不上这陈年佳酿。
北宋瓷杯
梨花酒当配翡翠杯,青旗映酒,恰如“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雅意。
翡翠杯
至于玉露酒,需以琉璃杯盛之,看那酒中珠泡在杯中流转,方知何为琼浆玉液。
琉璃杯
祖千秋唯独漏下了青梅酒,饮青梅酒应该用盏。盏中青梅影,千年风味长。恰是宋人风雅余韵。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盏
其实,用不同的酒具饮酒并非小说家之言。古今中外的酒具智慧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佳酿与美器的相遇,是文化基因的共鸣,更是人类感官美学的终极追求。当我们举盏饮下青梅酒,饮下的不仅是琼浆玉液,更是千年文明的流转与新生。
02一盏青梅酒的宋式美学
宋人饮酒,讲究“盏色贵青黑”。盏这种口径不过三寸,深约两指的器皿,看似朴拙无华,实则暗藏玄机。其“口微敛,腹丰圆”的造型,既能防止酒香涣散,又可使酒液在舌面均匀铺展。建窑黑釉盏的冰裂纹在酒液浸润下缓缓舒展,如同宣城梅花在宣纸上晕染的墨痕。当青梅酒注入盏中,琥珀色的酒体与兔毫纹交织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意境。
南宋·建窑银兔毫盏
宋人的酒与梅,是风雅生活的双璧。他们不仅饮青梅酒,更将梅花的清姿入画、入诗、入禅。
宋人隐居杭州孤山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林逋植梅三百六十余株,每株结梅售钱以供日用,又驯养两只仙鹤,客至则纵鹤报信,与客饮共饮青梅酒。
梅妻鹤子图
“梅妻鹤子”的佳话是宋代文人爱梅成痴的缩影。在文人雅集中,梅花也常作“清客”之姿,成为士大夫精神品格的物化象征。辛弃疾“照影溪梅,怅绝代幽人独立”的词句,正是借梅抒怀,以梅自喻。
青梅酒中的酸甜,恰似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盏里的幽光,则映照出他们“和光同尘”的处世智慧。当酒液浸润梅影,盏中便盛满了整个时代的风雅与气节。
03盏中风月的现代演绎
盏作为中国传统酒器代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发展历程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嬗变同频共振。唐末五代时期,盏以黑釉瓷器的形态初现雏形,至宋代迎来艺术巅峰。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亲定“盏色贵青黑”的审美标准,将建盏推至皇室贡品之列,更在文人阶层掀起“斗茶”风尚。
盏还是权力的象征。宋代瓷器等级森严,官窑瓷器专供皇室,民窑瓷器则分上中下品,分别对应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盏,因其深腹、圈足的形制,以及温润如玉的釉色,成为达官贵人宴饮时的首选。《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酒肆中,文人墨客“推杯换盏至酣”,而达官贵人则“以盏为尊,非盏不饮”。
当代设计正在回归盏里的风雅。
秘色瓷莲花碗 现藏苏州博物馆
故宫文创以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为灵感来源推出的“秘色瓷莲花盏”,用现代透明釉料复现“千峰翠色”的古典意境;
梅见青梅酒用盏作为品牌的代表酒杯,以宋代建盏为灵感,将千年酒器与品牌梅花意象相融,盏中绽放的不仅是寒梅风骨,更是传承东方的诗酒浪漫。
从汴梁夜市的觥筹交错到孤山雪堂的梅妻鹤子,盏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最温润的血液。当我们举起一盏青梅酒,才明白,原来最好的酒具,从来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是华夏儿女举杯时,眼底未熄的文化心香。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