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军事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官兵提升体能素质的基本途径。
然而,过度的训练、错误的跑姿、体重过大以及肌肉力量不足等问题,会造成部分官兵在跑步中或跑步后膝关节疼痛,在久坐后站起或上下台阶时会感觉疼痛加剧。
这是因为在跑步时,膝关节不仅要承受来自自身体重的压力,还需要缓冲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尤其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跑步训练中,膝关节的软组织和骨骼反复受力,可能会导致其逐渐磨损或受伤。其中,最常见的是髂胫束综合征,也被称为“跑步膝”。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不均衡也会加剧“跑步膝”的形成。在跑步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肌肉群需要协调工作来维持身体平衡。如果腿部肌肉和臀部肌肉的力量不平衡,就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
那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跑步膝”呢?
跑步时,保持头、躯干和臀部尽可能在同一直线上。身体稍许前倾,保持腹部收紧,不要仰头。双臂保持在身体两侧,前后摆动,肩膀自然下垂。正确的跑步姿势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提升成绩,也能减少训练伤。
全脚掌落地是一种稳妥的选择,能够有效分散冲击力,减轻膝关节所受压力。官兵刚开始进行跑步训练时,可以尝试全脚掌落地。要保证动作的轻缓与协调,用力过猛或动作不自然,不仅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还可能引发足底、脚踝等其他部位的训练伤。
增强大腿前部股四头肌的力量,可以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减少膝关节受伤的风险。官兵可以采用仰卧抬腿、深蹲、弓步等练习动作,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
官兵在刚开始练习跑步时,每周增加跑量的幅度在10%以内,是较为安全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当前单次跑步的平均距离为5公里,那么下周的单次跑步里程提升至5.5公里,是较为稳妥的。过于激进的训练计划,如迅速将跑量翻倍,极有可能导致膝盖、韧带等部位损伤。
跑前充分热身,跑后认真拉伸,重点照顾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和小腿后侧的三头肌,可以预防踝关节过度内旋,帮助官兵远离“跑步膝”。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水泥或沥青等硬质地面上跑步,这类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导致膝盖受伤。草地、塑胶跑道或泥土地等较软的地面更适合跑步,对膝关节的冲击更小。
作者:何嘉正 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