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药谷的实验室里,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李博士正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临床试验数据。此刻,他的办公桌上摆着证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落地的指导意见》—— 这份文件,或许将成为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 “金钥匙”。2025 年 5 月 22 日,证监会明确表态 “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的案例落地”,标志着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的 “破冰之旅” 正式启程。
政策 “东风”:第五套标准的突破与机遇
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坐标系中,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堪称 “制度试验田”。该标准自 2019 年设立以来,首次打破 “盈利”“收入” 等传统财务指标限制,允许未盈利企业以 “市值 + 研发” 逻辑上市:医药企业需至少一项核心产品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科技企业则需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突破性设计,为早期创新型企业打开了 “技术估值” 的绿色通道。
然而,受 2023 年市场环境变化影响,第五套标准的实际应用一度按下 “暂停键”。直至 2024 年 6 月 “科创板八条” 明确支持未盈利优质科技企业上市,政策层面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态度才再次明确。此次证监会发声,更将制度设计推向实战阶段 —— 截至 5 月 22 日,已有北芯生命、禾元生物等至少五家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排队候审,其中必贝特已报送证监会,禾元生物完成首轮问询回复。
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包容性门槛重构:摒弃传统财务指标,将 “预计市值≥40 亿元”“技术经国家批准”“市场空间大” 作为核心准入条件。例如,医疗器械企业若核心产品完成临床评价,即便尚无销售收入,亦可申请上市。
审核逻辑转向技术穿透:监管层明确将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验证的商业化路径” 作为审核重点。以 AI 芯片企业为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与头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相比单纯的高市值更具审核优势。
全链条配套支持:证监会同步推出 “即报即审” 试点机制,压缩审核周期;推动中介机构建立科技企业估值体系,弱化传统 PE 估值依赖;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为上市企业提供研发补贴。
红筹回归:全球资本的双向流动
截至 2025 年 3 月,科创板已有 7 家红筹企业上市,包括华润微、九号公司等,合计募资超 1200 亿元。这些企业的回归,不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分享科技成长红利的机会,更推动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例如,中芯国际回归后,其科创板市值一度突破 5000 亿元,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但红筹回归并非坦途。2023 年尝试回归的中集天达,因应收账款高企、坏账计提比例低于行业均值等问题,IPO 进程受阻,至今仍未获得注册批文。这折射出监管层对红筹企业财务透明度和治理结构的高标准严要求 —— 即便符合第五套标准,企业仍需在技术优势与财务稳健之间找到平衡。
市场回响:未盈利企业的上市 “窗口期”
这种市场热度在资本市场已有体现:2024 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制改革以来,九成科创板上市公司曾获得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截至 2025 年 3 月,科创板 586 家上市公司中,54 家为未盈利企业,其中 20 家已通过盈利 “摘 U”,如微电生理、中科飞测等。
不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科创板规则,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若在上市后第四年营收低于 1 亿元且亏损,将启动退市程序。2023 年,华脉泰科因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撤回 IPO 申请,成为第五套标准下的典型终止案例。这警示企业:技术优势需与商业化路径紧密结合,方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未来图景:硬科技生态的重构与挑战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最新报告中,中国硬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已从 2020 年的 4.2 分提升至 2025 年的 6.8 分(满分 10 分),其中科创板的制度创新功不可没。随着第五套标准的深化实施,预计 2025 年将有超过 50 家未盈利科技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重点分布在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
但挑战依然存在:
行业标准精细化:针对 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需制定差异化上市条件(如 AI 企业需披露算力储备、专利布局),避免 “一刀切” 导致的审核偏差。
全周期监管强化:建立 “研发里程碑” 跟踪机制,要求企业定期披露技术进展、商业化时间表,将信息披露重点从 “历史财务” 转向 “未来价值”。
投资者教育深化:引导市场形成 “看技术、看团队、看前景” 的投资逻辑,避免过度炒作未盈利企业的短期估值。
夜幕降临陆家嘴,科创板的霓虹招牌在黄浦江面投下粼粼波光。这场资本市场的 “破冰之旅”,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当 “技术估值” 取代 “盈利崇拜”,当红筹回归打通全球资本循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通道,更是一个以创新为底色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如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所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落地,不是终点,而是硬科技企业资本化的新起点。”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灵犀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