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放大招:基金公司必须为基民亏损负责,业绩差就降管理费

图片

文/沈墨

基民们亏得一塌糊涂、基金公司却“旱涝保收”,这一现状可能会在将来彻底改变。

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证监会将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涉及强制跟投、薪酬延期支付、违法违规依法追索扣回、业绩表现较差必须减少管理费等措施。

一时间,广大基民们集体沸腾,毕竟“你一直赚钱,亏钱算我的”对于基民而言,的确很不公平,更不用提不少基金在牛市高点大肆营销扩大规模,钱大把赚了,最后基民变成接盘侠。

纵观这几年的公募基金行业,基金大幅亏损、巨额管理费却照收不误的现象数不胜数,部分基金经理甚至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如果新的改革措施能够很好地落实,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将与基民们的收益形成深度绑定,也意味着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时代或许将一去不复返。

01 降费是公募基金的必然

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正式进入规范式发展阶段。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国企股份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股票供给,需要专业机构参与定价,而且居民储蓄超过5万亿元,但投资渠道匮乏,于是公募基金便成为了许多居民的投资工具。

不过,当时公募基金费率较高,其中管理费普遍为1.5%-2.0%,申购费普遍为1.5%-2.5%,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公募基金的发展。

证监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募基金销售管理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基金费率改革。虽然有部分基金响应了政策,降低了产品的费率,但当时监管层只是倡议,各大基金公司主动降低产品费率的意愿并不足,也就导致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降费这件事并没有在公募基金圈大范围实行。

直到2023年7月,证监会动了真格,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其中提到要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要求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存量产品也需在2023年底前争取降至该水平以下。

既然费率上限都有了明确规定,甚至还规定了时间线,各大基金公司不得不重视此事,基金公司降费的序幕从此拉开。那一年,许多公募基金纷纷将产品管理费降到1%以下,不少指数基金产品费率更是降到了0.5%-0.8%的水平。

到了2024年,降费依旧是公募基金的主线,“国九条”要求基金公司继续降低综合费用。与此同时,加强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也成为主旋律,“国九条”提出公募基金要从规模导向转而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研究规范基金经理薪酬制度。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员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45.2万元,远高于社会平均工资。《聪明投基者》翻阅BOSS直聘发现,公开招聘基金经理薪资基本能达到50万/年以上,其中每月固定薪资为3万-6万元,加上14薪,也就是说单单是固定薪资部分就能至少达到40万元以上,这还没有算奖金部分。

至于业绩,这两三年大家也有目共睹,许多基金都未能给投资人带来正向收益,在前期牛市高点被如“国民基金经理”等营销噱头忽悠入场的基民们更是惨烈,简直无望回本。

基金业绩大幅亏损与“旱涝保收”的公募基金、高薪的基金经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引起了基民们的“公愤”,也促成了监管层要求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监管方向。5月7日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也是按照这一监管思路落实的政策方案。

如今,部分业内公募基金正在探索浮动费率新模式的基金产品,基金收取的管理费或将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这样一方面能减少风格漂移“挂羊头卖狗肉”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形成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格局。

就像著名媒体人胡锡进说的:我的基金全赔了,基金经理的收入应该和我一起往下降。

02 固定管理费是否合理?

其实,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公募基金行业中。

《聪明投基者》与业内人士沟通了解到,由于此前公募基金一直采用依靠固定管理费赚钱的商业模式,因此,一位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他的薪资上涨逻辑为:基金业绩好,购买该基金经理的投资者多,使得基金规模扩大能够收取更多管理费,进而促成基金经理薪资的上涨。

“但是,这样的传导逻辑有一个bug,就是业绩巅峰时刻不一定就是管理规模最高的时候,二者的时间差往往会让部分基金经理选择铤而走险。”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比如,一位不知名的基金经理,一开始他的管理规模并不会很高。如果他的业绩能做到相对突出,公司选择主推这位基金经理,渠道也乐意销售他的产品,那么,这位基金经理才可能慢慢进入更多投资人的视野。

但是,一般而言,基金经理表现最好的时候往往也是牛市的高点,在固定费率模式下,基金经理有动机在牛市高点扩大管理规模,毕竟这个时候发产品更方便,募集也更迅速。

不过,在牛市高点入场的基民们,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收益率一定不会可观,许多基民们甚至需要等到下次牛市高点才能解套,也就导致了中国理财市场步入“牛市癫狂买入——牛熊转换基民亏惨——熊市撤资离场——牛市癫狂买入”的轮回。

这位业内人士指出:“业内也有不少有良心的基金经理,会在牛市高点采取限购等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还是有不少基金经理会在牛市高点大规模发产品,一方面是公司在背后暗中推动,另一方面也是薪酬制度的问题,让部分基金经理产生了‘干一票大的就走’这种想法。”

长久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固定管理费”模式一直饱受诟病,这一模式不仅让公募基金成为“旱涝保收”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还导致了基金经理缺乏做好产品业绩的动力。这位业内人士提到,2016年,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攀升至超过10万亿元的水平,超过了同期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公募基金行业激励措施不足的结果,进而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会选择“奔私”。

当时在不少公募基金的论坛中都能看到“有能力的基金经理都去私募自己做产品了,谁还赚固定管理费”这种评论。

“虽然大家都知道公募基金收取固定管理费的模式不合理,但长久以来一直也缺乏一个契机改变现状。前几年牛市巅峰时候,基民们普遍收益都还不错,可能很少有人会过多在意管理费的问题。近两年,基金收益普遍不好,投资者对于管理费自然就会更加敏感。降低管理费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推动公募基金收费模式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上述业内人士说。

03 公募基金会何去何从?

很明显,监管层也注意到了问题。牛市时基金公司扩大管理规模赚取丰厚利润,熊市时基民亏惨但基金管理费照收不误,这对基金投资者而言显然十分不公平,也容易造成基民们对于基金公司的不信任,不利于行业稳定长久发展。

所以,5月7日,吴清直接指出,“改革突出强化公募基金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当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还提出:“强化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的强制跟投比例与锁定期要求,落实基金公司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责任人员薪酬依法予以追索扣回。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业内评论认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成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重要里程碑,会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浮动管理费、强制跟投、薪酬延期支付等制度,毫无疑问会加深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利益绑定。如果后续能出台“基金扩大管理规模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必须扩大跟投资金”这类政策,或许更能有效遏制牛市巅峰狂发基金扩大规模的情况,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其次,“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责任人员薪酬依法予以追索扣回”这类政策,对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有很大作用。近年来,虽然监管层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但仍有一些“老鼠仓”“基金经理与上市公司勾结高位接盘”等事件发生,如果能有效建立起延期追责制度,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此类事件的概率。

最后,“降费”会意味着资源会进一步向头部基金公司集中。众所周知,由于投研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基金公司的本质上是要靠管理规模盈利。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在降费后,利润空间或将被进一步压缩,导致资金会向头部公募基金聚集。

对于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来说,所谓躺着赚钱、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各家基金公司必须得拿出真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