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场苏河文艺Citywalk,发现百年风华

AI划重点 · 全文约2962字,阅读需9分钟

1.上海苏河风貌区见证了上海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展现了海派历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织。

2.武进路,上海最笔直的一条路,串联起众多百年历史建筑和文艺氛围。

3.静安里·唐宅,作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故居,展现了上海百年前的优雅巅峰。

4.为此,静安里·唐宅经过数载修缮,修旧如旧,保留了一砖一瓦里的历史痕迹。

5.同时,武进路周边的新潮8弄、弘安里等项目,为市民带来了现代海派丰富多彩的生活新主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条武进路,半部上海史。
图片
   

巴尔扎克说:“行走只是活着,漫步才是生活

上海,就是这样一座执着于漫步的城市。

高架上的车水马龙,磁悬浮飞驰的速度,黄浦江面邮轮驶过的风光……只是这座城市的浮光掠影。

真正沉下心来,用脚步丈量,才能阅读这座城市。

图片

假使你也同我一样,看不懂武康大楼的人山人海,也想避开节假日里安福路网红的街拍。

那么,我们开启一场真正的Citywalk,进入城市的肌理,那必须是从上海的脐带——苏州河开始。

图片

波光荡漾的苏州河,被两畔新旧建筑簇拥,倒映出当下上海的一体两面——深厚的海派历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织。

从苏河沿岸,一路深入北外滩腹地,在老北站收尾。

百年来,上海的伟大似乎皆源于此。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文化传承印记,历历在目,它们推动城市,迈向更伟大的文明时代。

苏河风貌区收藏着上海百年间的风云际会、海派人文的源起,在漫步其中,上海的风流传奇和未来,都正向我们娓娓道来。

图片



图片

漫步苏州河

才是传奇



苏州河全长23.8公里,自西向东,带着江南太湖水乡的温和气息,也挟裹着传奇和记忆。

靠近外滩的两三公里苏河沿线,堪称黄金水岸,在百年前曾是上海制造业的聚集地。繁忙的船运,为这片土地浸润出丰厚的商业繁荣。

福新面粉厂旧址,这里曾是上海近现代工业的见证者。

图片

六层楼的主厂房,清水青砖外墙、红砖立柱,内里铺设的木板楼面,遗留着百年前上海工业建筑的美学特色。

马路对面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曾是上海大陆银行仓库。淞沪抗战时,留下了“八百壮士守四行”的悲壮篇章。高墙上每一个弹孔,都是对城市回忆的一次锤击。

图片

关于如何处理这些老建筑,上海擅长的是,赋予它们全新的文化身份,以此注入属于这个新世纪的人文活力。

与四行仓库对望的Fotografiska,曾经是4600平方米的巨大纺织仓库。

改造后有意保留了裸露的混凝土立柱和内部墙面,蜕变为上海最大的专业影像艺术中心,成为上海摄影迷的胜地。

图片

苏河皓司是这条文艺长廊上更新的一颗珍珠,不起眼的河畔小楼中,藏着十余家画廊和展览空间,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看完好几个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展。

图片

门口的装置名为《悬坠的繁茂》,来自服装设计师RUI ZHOU的巧思,象征着一张宇宙织出的网。在这样的城市语境中,艺术与建筑不曾有边界。

图片

苏州河的黄金视角,当属乍浦路桥。

各个时期的不同建筑,在这里行程完美的对望、融和。身后的邮政博物馆上空,群像雕塑见证过百年风云,和远处的赛博朋克天际线遥相辉映。

图片

上海不再是一个抽象和宏大的概念,而是丰盈着细节,浓缩了建筑、文化和记忆的所在。


图片

一条武进路
半部上海史



苏河风貌区的重头戏,都在武进路上上演。

武进路,出奇的直,可能是上海最笔直的一条路。

这源于1870年后,它曾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场,租界工部局填浜造路,成了老上海知名的“靶子路”。

图片

它延续苏河沿岸的百年历史建筑和文艺的厚度,宛如琥珀,凝固着时光和繁华。

因为靠近老北站,在几个世纪里,这里都是冒险家落脚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交通便利下,商业繁华、人文荟萃。

让这条仅1.1公里的武进路,熠熠生辉,至今留存着大量百年历史建筑,几乎皆为中西风格交汇之地。

图片

眼前这座巴金图书馆,是中西合璧、沪粤融合的园林大宅。它在文学巨匠巴金诞辰120周年之际正式落成,揭开了武进路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发祥地的权重

这里曾是赫赫有名的赵家花园,一度被称为扆虹园,原是广东富商赵岐峰上世纪初所建,《园林志》中有对这座私家花园的记录。

图片

它不仅富甲一方,更是沪上名流的国际交流之地,孙中山先生就曾3次到访。

在它附近,红瓦双屋面的三联排百年建筑雄伟气派,是如今的海派文化中心。这里曾经是名动上海滩的Royal Hotel皇家旅馆,1927年落成,修旧如旧,即将迎来百年周期。

图片

巴金图书馆、海派文化中心,和8条里弄、60幢石库门建筑和8栋洋楼共同组成了今潮8弄。这座风貌集群,还原了旧时石库门里弄风貌,重现岁月风华,同时植入现代商业,重塑空间,营造出现代海派丰富多彩的生活新主场。

三代传承的良辰钟表店,则是老上海时光的具象。

店主江国良的祖父解放前就开始做钟表生意,到了70年代末传到了他手上,40年来修复了数不清的老钟表,仿佛他呵护的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人们在时间中留下的记忆刻度。

图片

历史建筑确立了武进路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底,而重生后的今潮8弄、弘安里,则代表着生活方式的焕新。

建筑,并不是为了记录而存在,它要表述真实生活的丰沛。例如弘安里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化高品质居住环境融合,将当下生活融入百年海派文化精髓。

图片

这里还有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正在蓄势待发。

泰山大戏院,交织着百年历史的声色光影;德隆烟厂,见证了百年前上海民族工业的自强不息;国立商学院,奠定中国现代财经教育的基础……

这一切,都呼唤着武进路在百年厚重的文化传承中,正在蓄力等待一场厚积薄发的焕新。


图片
唐宅砖石缝里
流淌着百年风云



这场焕新已经开启,如今跨越160年,武进路的起点,一条风貌街区的开端——静安里·唐宅荣耀归来。

唐宅优雅而立,美轮美奂,是武进路的精神内核。 

图片

它作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外交官唐绍仪的故居,唐绍仪在这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18年。

如果说一条武进路,可以漫步穿梭于半部上海史;唐宅,是这册长卷的题跋和序言。

面对唐宅,你能看到老上海百年前的优雅巅峰,这是当时建造设计的最高水准。

图片

红色机平瓦屋顶,曾是苏州河畔的标志性天际线元素。

唐宅的攒尖顶与八角楼山花墙构成了一曲质感复调,前者以和平饭店同源的铜制工艺续写经典,后者在山花砖墙的纹路复刻中,唤醒石库门建筑的基因密码。

图片
图片


斑驳的红砖外墙记录了时光的雕刻,拱券外廊架构着饱满的空间视觉张力,柯林斯柱头和雕花门框,是中西文化的互文和转译。

图片
图片


唐宅历经数载修缮,修旧如旧,让历史站在台前。这种克制是对建筑原貌的最高尊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为了保留一砖一缝里,流淌着百年的风云变化,采用了尽可能少干预的手法。所以这里的墙面红砖是斑驳的、是凹凸不平的,都自然地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图片

原始的缝隙被保留,每一道原生肌理都是故事。触摸上去,就是在和一个世纪的历史对话。

这座外表西式的洋楼,内则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代表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唐宅继续优雅而立,则在内部采用了钢结构加固,采用了深约24米的锚杆静压桩,这样的大动作,在近20年的国内保护修缮项目中都很罕见。

图片

建筑的永恒,不在于对抗,而是与时间共舞。

如今,踩在室内的木质楼梯和老地板上,看着被雕花窗框筛入屋里的阳光,令时间拥有了镜像和反射。

在唐宅武进路588号大门前,唐绍仪曾留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这个取景机位,也在繁复的修缮中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图片
图片


静安里·唐宅也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在此打卡,如同穿越了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

重现这座百年唐宅,不只是对一砖一石的眷恋和复刻,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重拾,是整片风貌街区焕新的新起点,重新开启一段传奇。


图片
结语
重生,于风貌之上



唐宅的大门徐徐开启,与之一同打开的,是百年的上海历史风云。

它不仅为风貌提供着又一次历史活化的经典修复范式,更为未来的苏河风貌区所开启的生活,做出新的定义和展望。

图片

它是武进路整体更新的前奏曲,形成与传世大宅弘安里、今潮8弄联动共振的"风貌更新金三角",也必是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典范之作。

这座百年建筑的身后,是静安里激活一个街区的雄心壮志,是苏州河百年文脉的时光胶囊,也延续着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都市哲学。

静安里,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罕有的风貌格局完整的街坊,保持南市北里的格局,以222席低密风貌大宅,复刻优雅生活。

图片

它在武进路上,串联这片繁盛百年街区,演绎都市当代传奇。

百年前,这里是中西交融之地,是人文荟萃之处。今天,它以时代韵律叩响都市焕新的深度共鸣。

跨越百年光阴,承接民族工商业厚积薄发;突破时间周期,享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资源。

静安里·唐宅城市节点作品,重新诠释风貌之间,风格之上。

摩登地标,风华绝代。


文中静安里部分图片仅为示意,最终以政府批复为准,不作销售承诺。

项目最终以销售合同约定及实际交付为准。

图片




图片

策划:刘振亚

出品:李俊

摄影:思宇

模特:Carter 庞一龙

部分图片来自静安里·唐宅





©外滩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