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择题干扰项命题方式探究
——以2022-2024年全国卷为例
方式一 从对材料是否准确理解挖掘干扰项
以2022年全国乙卷的题组4-5题为例:
[例1]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图1),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2.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①扩大放牧规模②延长产业链条③创建产品品牌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这两组题命题的本质其实是问牧民加入甲公司之后,牧民和公司两个主体分别能得到什么。这取决于他们分别做了什么,具体如下表所示:
不同主体 | 具体内容 | 内容分析 |
牧民 | ❶出租牧场 ❷牦牛入股 ❸牧民受雇 | 这三条都能取得相应的收入,很明显牧民加入甲公司之后,明显增加的只有收入,其他三项从材料中无从得出,故第1题,D项正确。 |
甲公司 | ❶牛肉精细加工 ❷注册商标 ❸建立牦牛身份证 | 公司做的这三项本质上都是围绕增加企业利润。牛肉精细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注册商标和建立身份证,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打开和开拓市场,但图中没有关于实施多种经营和扩大放牧规模相关信息。第2题,B正确。 |
下面以2022年全国乙卷第3题为例:
[例2]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表1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
本题在当年的得分率很低,纠结点在于BD两项究竟该选哪个。其实这俩都是干扰项,如下图所示:表格数据只是反映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已经不堪重负,因此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往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疏散。因此本题的主体是中心城区该怎么办,而不能换成人口该往何处、如何迁移。BD两项从表格中无从得出,只能选C项目。
直接考查材料类试题,一定要记住答题的核心是“认清主体,选必有据”。偏离素材进行延伸拓展是干扰项常见的设置方式。建议有意识选取此类试题,进行集中专项突破,通过大量训练提高和巩固科学的答题方法,然后才能在真实的考场情境下运用自如,突破干扰,找到正确答案。
方式二 混淆不同空间尺度作为干扰项
[例3] 图2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题。 4.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
本题乍一看似乎是一道很常规的地理试题,无非是考查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按照常规理论分析,植被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热条件,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
如此分析,恰恰落入了命题者精心设置的陷阱。
但分析材料,该图是该区域山坡和谷地植被分异的剖面图,不是平面示意图,其空间尺度很小。因此在小尺度上,植被分异的主导因素就不是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了,而应该是水热条件在更小一级尺度上的表现,对本题来说就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然后进一步读图,谷地热量条件更好,但植被类型却是草地,坡地反而是林地,由此可见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异的主导因素并非土壤温度,而应该是土壤水分。因此D项正确。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的第9-11题(图3)。图中纵坐标给出了不同高度处的风向。从中可以很明显看出,150米、500米高空与1000米高空的风向完全不同。其实这里蕴含的信息是1000米高考代表的是大尺度的风带的风向,而1000以下代表的则是小尺度风向,比如海陆风等。读懂这一点对于做对整组试题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心中一定要有尺度意识。做题之前首先根据试题信息确定对应的空间尺度的大小,然后再去做题,否则只会谬以千里。
方式三 以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生活阅历作为干扰项
[例4]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图4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题。
图4 5.图4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 Ⅲ和I B.Ⅳ和I C.Ⅱ和Ⅲ D.Ⅳ和Ⅱ |
在本题中,容积率的概念,材料中已经给出。根据材料的定义,容积率越高,单位面积地块上的建筑面积也就越大,通俗地说,也就是楼高越高。
而设问问的是图示的四类产业,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什么。言外之意,纺织、软件、机械、机器人四类产业谁的占地面积最大,谁能把楼层建得更高。
这妥妥考查的是学生的生活阅历。纺织和机械装备,涉及体积和质量都超大的设备,不宜将楼层建的过高,尤其机械装备。相反,软件和机器人占地面积小得多,尤其软件,产品尺寸很小,涉及设备也很轻便,适宜建成高楼层。因此C项正确。
类似试题还有,比如2023年新课标卷第2题,本题组试题情境是河北馆陶县禽蛋交易市场场址的时间变迁。其中第2问问的是禽蛋交易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了哪些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直接考查学生生活阅历的试题。
应对此类试题,建议有针对性多练习一些陌生情境的新题,以求“见多识广”。
方式四 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否扎实作为干扰项
[例5]图5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图5 6.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
本题组是当年的“明星”试题,热度很高。很多老师和考生都选了D项。因为根据经典地理理论,图示四个湖泊,只有湖水流入,没有流出。因此其盐分一定会越来越高,而其唯一的湖水支出方式就是蒸发。
但实际问题是,从比例尺来看,本题的四个湖泊面积都非常小,湖泊直径普遍不足1000米,而四个小湖泊却始终都有河水注入,如此一来,湖泊的面积就不应该这么小,而会是面积很大的湖泊。
因此从水量平衡角度看,除了蒸发,该湖泊还有更重要的“去水”通道,从选项来看,显然只能是下渗。因此该湖泊不应该是咸水湖,而是淡水湖。
建议在平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一定要结合区域尺度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对于地貌、大气运动、水运动等核心主干知识,更是如此,只有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区域尺度上,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原因,然后才能突破高考试题中的难题,获得理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