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的真贴心 有的门难找 有的地儿太小(引题)
工会驿站“建得好” 更要“用得好”(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胡智伟 庄媛 文/摄
为了解决新就业群体中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进工会驿站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6000多家驿站,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环卫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一个歇歇脚、喝口水的贴心港湾。但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发现,有的驿站设施齐全、服务贴心,成了城市里的“温暖角落”;也有部分驿站位置偏僻、标识不清,使用率不高。从“建得好”到“用得好”,这中间到底差了些什么?记者深入街头巷尾展开调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工会驿站确实做到了“建好又用好”。在南开大悦城附近的南开二马路,一个明黄色的工会驿站格外亮眼。虽然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冷暖空调、桌椅板凳、热水、微波炉、救护包、打气筒一应俱全。在门口凉亭下,有五六名快递员、外卖员正靠着长排座椅歇脚喝水。外卖员小孙说:“累了渴了来这儿歇歇脚,非常方便。”
南开大悦城旁的工会驿站,环境整洁、设施齐全。
在河北区春柳公寓正门处的工会驿站,记者用手机注册后扫码就可自由进出。驿站24小时开放,站内饮水、热饭、应急药品、休息等各类服务设施同样周到。此外,驿站还接入了后台数据库系统,方便管理方可以随时针对户外工作者的需求进行调整。记者随后又走访了河北区金狮家园、红桥区西于庄社区工会驿站等多个站点,这些设施合理、使用率高的驿站,普遍受到户外劳动者的好评。
不过,“叫好”的背后,也不乏“看不见”的尴尬。部分工会驿站在使用率和知晓率上“掉了链子”。
市总工会2023年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增加工会驿站微站点数量,选址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户外劳动者聚集的商超、菜市场等地建设。微站点要有相对独立的服务区域,配备桌椅、微波炉、饮水机、药箱等设备,标示户外劳动者服务区。努力提高服务站点的“四率”(覆盖率、知晓率、使用率、满意率)。然而在河东区华龙道老龙头菜市场,记者根据市民反映实地查找一个“纸面存在”的驿站,通过手机地图导航确认该市场内确有工会驿站,但到了现场几经周折,才在南门门口看到一台饮水机和几把锈迹斑斑的座椅,旁边的服务台上还设有一台微波炉,但此处却无工会驿站的专用标识,周边的商户对其用途一脸茫然:“这是工会驿站?不清楚。只见过有外卖小哥在这里接水喝,还有街道的工作人员定期来换水。”
附近新博路上聚安东园小区门岗也有些“尴尬”,根据《方案》要求,这种挂牌门岗属于工会驿站流动站点,这个站点大约3平方米大小,配有一把椅子、一台微波炉和一台饮水机,而仅有的这把椅子还要小区门卫优先使用。“面积太小了,进来(户外工作者)根本没处待,大部分人不知道这里是干嘛的。”小区门卫表示,挂牌一年多以来,只有屈指可数的户外劳动者进来接水喝,但没人在此休息。记者在小区门口随机采访了5名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竟无一人知道这门岗就是工会驿站。
此外,记者走访中还发现,工会驿站的服务内容与需求错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一些流动驿站,仅能提供饮水、休息服务。其他服务如应急药品、手机充电等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劳动者多样化需求。在西青区卉锦道上,一位环卫工人无奈地表示:“有时,手划破了,想找点镊子或急救药都找不到。”
记者手记
工会驿站“建好”只是起点,“用好”才是关键。数量多、设施全,并不代表实用趁手。只有真正贴合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驿站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运行一段时间后,应根据使用反馈动态调整服务内容,补齐如热饭、充电、应急药品等功能短板,提升实用性与吸引力。同时,宣传推广也不能缺位,应让更多人知晓、愿意用、能用上。此外,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和使用考核体系,防止“建而无用成摆设”。工会驿站不应只是“看上去很美”,更能“用起来真香”。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