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内讧?12个州为中国说话,逼宫特朗普:要求对华关税清零

2025年5月21日,12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要求取消对中国加征的所有关税。这场诉讼不仅揭示了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也凸显了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中美日内瓦会谈刚刚达成初步降税协议,不到10天,特朗普政府却再度采取强硬措施,对华为芯片封锁、对中国起重机加税100%。这场风波背后,美国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和对华政策的争议愈发显现。图片

12州联合起诉: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博弈

当地时间5月21日,美国法院正式开庭审理12个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违法一案。这些州的总检察长认为,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20%关税,以及此前累计高达145%的关税,已经严重损害了州内经济发展。这些州的经济结构依赖中国的关键原材料和商品供应,关税政策不仅抬高了生产成本,还导致供应链中断,迫使企业减产甚至裁员。

这场诉讼反映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虽然国际贸易政策通常由联邦政府主导,但州政府在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司法途径影响政策方向。此外,近期美国多地爆发民众抗议活动,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移民政策,民主党在参议院也发起提案,试图让特朗普政府调整对华政策。这些迹象表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正在国内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
图片

关税政策的经济冲击:美国为何“内讧”?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试图通过经济施压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关键原材料和电子元件有高度依赖,关税政策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影响了生产成本和供应链稳定。例如,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半导体行业均报告了因供应链中断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成本增加。
关税政策的负面效应不仅局限于企业,还直接传导至普通民众生活。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了美国的通胀压力。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6%,其中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家电、电子产品和日用品的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民众的生活成本持续攀升。
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中美经济联系早已深度交织。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高达6906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538亿美元,而从中国进口额则高达5368亿美元。关税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反而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压力。
图片

特朗普为何坚持强硬政策?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试图通过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崛起。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例如,中美日内瓦会谈刚刚达成初步降税协议,特朗普却随即对华为芯片实施封锁,要求美企不得使用美国芯片推演中国AI模型,还计划对中国起重机加税100%。这些措施不仅加剧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也让国内反对声音进一步高涨。

此外,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波及日韩和欧洲等传统盟友。这种“多线作战”策略让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陷入孤立,导致股债汇市场波动加剧,进出口行业和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中美关系的未来: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商品加征关税、加强中重稀土出口管控等。这些措施不仅对美国企业造成直接冲击,也让特朗普的施压策略陷入困境。例如,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的主要来源,而稀土是美国军工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军事工业供应链。
图片
尽管目前中美关系紧张,但双方的经济依存关系决定了谈判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日内瓦会谈的初步成果表明,中美双方在降税问题上仍有一定共识。然而,要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双方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更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

结语

12个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的事件,既是美国内部经济利益冲突的体现,也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直接反击。这场“内讧”反映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刻分歧,也揭示了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广泛影响。
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单边主义和对抗性政策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