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店”暗战:横店日均6个微短剧组,群演日薪500元背后的秘密?

在浙江东阳的青山绿水间,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如今成了全球影视产业的焦点。

图片

从几间仿古建筑起步,到成为拥有30余个实景拍摄基地、130个高标准摄影棚的“东方好莱坞”,

这里不仅孕育了无数影视作品,更在资本与文化的交织中,书写了一个县域经济逆袭的样本。

横店影视城的故事,就像一部现实版的“造梦传奇”。

图片

1996年,横店集团为拍摄电影《鸦片战争》斥资建造了第一个影视基地“广州街”,并大胆宣布对所有剧组免费开放。

这一打破行业常规的决策,最初被视为“赔本买卖”,却意外成为横店崛起的起点。

免费政策迅速吸引了大量剧组入驻,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长津湖》,超过2600个剧组在这里完成拍摄,横店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实景拍摄基地。

免费模式的底气,源于横店集团对“全产业链”的布局。

从道具租赁、群众演员到后期制作,横店构建了一条覆盖影视生产全流程的服务链。

比如“车马道具大王”史清学,从1998年带着几匹马创业,如今已拥有100多匹马和300辆老爷车,服务过上千个剧组。

图片

这种“以服务养基地”的模式,让横店在免费开放中找到了盈利的突破口。

在横店,每天有近100个剧组同时开工,群演需求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横漂”。

目前,横店注册群众演员超10万人,长期居住的“横漂”演员达7600多人,他们中有怀揣明星梦的年轻人,也有靠演戏谋生的普通人。

为了规范行业,横店还成立了演员公会,提供培训和管理,甚至推出“演员信用评价系统”,让“横漂”生态更加专业化。

硬件方面的投入同样惊人。

横店累计投资数百亿元,建成秦王宫、明清宫苑等30多个实景基地,以及130个摄影棚,其中29个高科技数字化摄影棚配备了虚拟拍摄技术。

图片

演员站在LED环幕前,背景可一键切换为都市街景或雪山荒漠,制作成本和时间节省近50%。

这种“向科技要效益”的策略,让横店从传统实景拍摄转向数字化工业化,成为大片的诞生地。

图片

横店的野心不止于影视。

2024年,横店影视城年接待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占总营收超40%,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长18%。

景区里,游客可以穿上汉服与“李清照”对诗,或参与沉浸式演艺秀《走进电影》,化身剧中角色逛遍景区。

图片

这种“影视+旅游”的融合,让横店从拍摄基地升级为文旅目的地。

横店资本市场的布局更为深远。

横店集团旗下拥有横店影视、英洛华等5家上市公司,2024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营收增长430倍,税收增长342倍,入区企业数量翻了75倍。

尽管行业竞争加剧,但是横店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延伸产业链。

例如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立智能交互实验室,引入爱奇艺、优酷的虚拟拍摄项目。

图片

通过在前沿领域的不断投入,持续巩固技术壁垒,使自己始终立于行业领先位置。

图片

横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独特模式。

政府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中小剧组提供补贴,单剧组最高可达500万元。

同时,政策严控行业乱象,例如2024年出台新规要求所有微短剧备案审核,清退低质内容。

这种“放水养鱼”与“精准调控”的结合,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避免了野蛮生长。

图片

地方政府还将影视与城市品牌绑定。

东阳市以横店为核心规划了18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发展低空旅游和影视包机业务,进一步打通“影视+交通+旅游”的链条。

2023年,横店镇GDP突破300亿元,居民人均年收入达6.5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

横店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关于“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实验。

它证明,即便是一个缺乏先天优势的小镇,也能通过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政策赋能,在全球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挑战同样存在:短剧市场的泡沫化、投流成本高企、数据不透明等问题,仍困扰着中小从业者。

数字化浪潮下,横店能否持续引领技术变革,将决定其能否从“中国好莱坞”晋级为“全球影视创新中心”。

或许,横店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建造了多少宫殿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文化遇见资本,当传统遇见科技,一个地方的故事可以变成世界的传奇。

—END—

编辑:小可

作者: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