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稀土出口要严格审查,马斯克承认:中方不许稀土用于军事用途

近年来,稀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频频出现在中美博弈和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议题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和加工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优势。

随着中方对稀土出口的用途审查和管控升级,特斯拉、福特等西方企业不得不面对供应链受限的现实。

而针对特斯拉CEO马斯克提出的“中方不许稀土用于军事用途”的要求,更是引发了全球关注。

中方此举不仅是对资源的管控,更是对全球供应链规则的重塑。

稀土的战略价值与中国的主导地位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军事和高科技领域。无论是特斯拉电动车的永磁电机,还是F-35战机的雷达系统,稀土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其独特的磁性和催化性能,使得稀土在工业生产和国家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图片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4%,但产量却占全球的70%以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和分离能力,牢牢占据供应链的上游地位。

即便其他国家(如蒙古国、越南等)拥有稀土矿藏,其提纯和加工仍需依赖中国。

这种资源和技术的双重优势,使中国成为全球稀土市场的“规则制定者”。然而,这也让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稀土依赖感到不安,试图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和技术突破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图片

中方划红线:稀土不得用于军事用途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稀土成为中方手中的一张重要“王牌”。

中方明确提出,稀土出口需经过严格的用途审查,尤其是针对军事用途划定红线。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日透露,中方要求确保稀土磁铁不得被用于军事用途。

这一要求不仅针对特斯拉,也向其他外企传递了同样的信息。

图片

稀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F-35战机的导航系统、导弹的制导装置等。如果中方不加控制,稀土出口可能间接支持了对华不友好的国家的军事发展。

通过这一要求,中方实现了对稀土出口的精准管控,也向全球传递了一个信号:稀土不再是普通的“货架商品”,而是具有战略属性的资源。

西方的困境:摆脱依赖为何如此困难?

面对中方的稀土管控,西方国家并非没有尝试减少依赖。然而,无论是寻找替代供应链,还是发展自主提纯技术,西方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首先,稀土提纯是一项技术门槛极高的工艺。虽然稀土矿藏在全球多地分布(如澳大利亚、美国等),但这些国家的提纯技术远不及中国。此外,稀土提纯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让西方国家望而却步。

图片

其次,多元化供应链的构建并非易事。近年来,美国和欧盟试图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发稀土矿藏、投资替代技术等方式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目前,中国仍将占据全球稀土供应的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在稀土领域的“去中国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

从资源控制到规则制定:中方的战略升级

中方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不仅是战术性的资源控制,更是战略性的规则制定。通过稀土管控,中方有望重塑全球供应链秩序,推动稀土从资源向金融武器的转化。

首先,中方可以通过用途审查和慢审批机制,对稀土出口设立严格的红线。例如,要求出口方提供终端用途证明、用户背景核查等材料,确保稀土不会被用于军事用途或对华不友好的领域。

图片

其次,中方可以推动稀土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绕开美元体系,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通过与东盟、中东、非洲等资源合作国结盟,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稀土秩序”,打造类似“石油美元”的稀土交易体系。

最后,中方可以通过分层级供应替代全球统一供应,进一步巩固对稀土资源的掌控权。例如,对不友好国家严格限制稀土出口,而对友好国家提供优先供应权。

结语

稀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中,更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全球供应链的博弈中。中方通过稀土出口管控,不仅掌握了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也为未来的规则制定奠定了基础。

图片

特斯拉、福特等西方企业在稀土供应上的困境,正是中方战略管控的体现。通过划定用途红线、延长审批时间等方式,中方不仅实现了对稀土资源的精准管控,更向全球传递了一个信号:稀土不再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战略属性的资源。

未来,稀土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如何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从资源大国升级为规则制定者,将决定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