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让“智能路侣”守护人类价值与尊严》
作者 |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于雪 马文武
图片 | 网络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继“小马智行”在广州落地使用后,“萝卜快跑”也开始在武汉等城市推广,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自动驾驶公交(Robobus)亮相街头,正在开启新的出行时代。尽管这些“智能路侣”展现了诸多积极作用,但其大规模落地仍面临多种挑战,亟需探寻破局之道。
自动驾驶汽车落地面临的挑战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正在从概念阶段向落地阶段过渡,并逐渐向商业化阶段推进。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社会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配套、社会可接受性等。
一是算法与现实的博弈。在感知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组成的“数字眼睛”来感知世界。但这些“数字眼睛”如遇大雨、大雾、暴雪等极端天气,性能会显著下降,直接影响了自动驾驶系统对环境的准确判断。在行动方面,自动驾驶汽车在开放道路环境中的应对能力有限。尽管深度学习技术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处理大量常规驾驶场景,但对于罕见的“边缘情境”,如道路上突然出现的不寻常障碍物、非常规交通标志或意外事件,系统的应对能力仍显不足。此外还存在“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尽量减少路人伤亡?”的决策难题,加剧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现实困境。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支持有限。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不仅依赖于车辆内部的智能系统,更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偏远地区,这类地图的覆盖率尚且有限,而且道路状况动态变化(如施工、临时封路等)的实时更新也同样有限。真正高效的自动驾驶系统应是“车路协同”的生态系统,需要智能路侧单元、交通信号灯和管理系统共同参与,但目前仍存在标准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等现实问题。
三是社会观念的适应困难。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共识,包括道德规范、法律框架和行为准则等多个维度。自动驾驶的出现不仅挑战了这些既有标准,还引入了新的挑战,如对伦理规范和法律责任的挑战。尤其是因为担忧其可能导致的责任模糊,人们对自动驾驶持观望或怀疑态度。此外,自动驾驶技术还可能使全球数千万职业司机面临失业风险,这种“职业震荡”需要社会预先规划过渡措施,包括再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否则很容易引起社会心理层面的抵触和排斥。
自动驾驶汽车落地的破局策略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和商业化落地渐成趋势,它既是未来交通发展的可能方向,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为积极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落地应用,需要采取系统性思维,多维探寻科学可行的破局之策。
第一,建立面向应用的“梯度实施”战略。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采取分区域、分场景的渐进式策略,技术成熟度上逐步接纳从L2到L5的梯度,对不同梯度的自动驾驶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L2阶段优先推广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而对于L5阶段则应当视为长期目标,不宜过早地承诺或期望。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实施梯度策略。“智能渐进”的梯度实施战略有助于降低技术风险,避免盲目推进导致的安全问题和信任危机。
第二,建构“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还有赖于技术标准、市场规则与伦理规范的有机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等工程问题,更要关注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平衡效率与安全、便捷与隐私等。市场规则的制定需探索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使自动驾驶技术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如何避免技术垄断导致的“数字鸿沟”。伦理规范上,应当充分考虑潜在的伦理风险,并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如加强算法透明制度、开展全周期评估机制、落实分级责任认定、全流程追踪伦理审查、强化公众参与机制等。
第三,鼓励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互动理念。除了对技术成熟度的渐进式接纳和技术落地的全方位监管,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更需要关注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度互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设计和应用都深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其落地策略需要有文化敏感性,如鼓励本土化的技术创新,让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通行为模式,在技术与文化的双向塑造关系中将其循序引入社会。
自动驾驶技术不仅是一场交通革命,更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和谐共生的重要尝试。在人机共生的探索中,既要保持技术创新的动力,又要守护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只有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和社会可接受度的前提下,采取梯度式应用和全方位监管,并推动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互动,才能有效助力这些“智能路侣”合理破局,造福人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拓展阅读
前沿 | 无人驾驶社会,什么是“双重透明”机制?
数字化 | 构建人与机器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