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中毒了怎么办?

图片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雨季的郊野,一簇簇蘑菇破土而出,犹如大地的馈赠。这些形态各异的菌菇,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原始向往,却也暗藏着致命的危险。


近几年我市多次发生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多人死亡。云浮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特别是有采挖野生蘑菇习惯的朋友,应远离野生蘑菇,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和来源不明的蘑菇,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认知陷阱:

那些关于毒蘑菇的致命误解


民间流传着“颜色鲜艳才有毒”“虫食无害”“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等判断标准,这些经验主义认知正成为隐形杀手。白毒伞通体雪白,却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毒菇;红菇属于既有可食种类,也包含剧毒成员。


生物进化赋予毒蘑菇强大的伪装能力。我国已知的400多种毒蘑菇中,大多数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即便是专业分类学家也需要借助专业工具或检验设备才能准确鉴别,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部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另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的危害


毒蘑菇中毒可以产生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救治非常困难,严重可以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为了避免误食野生毒蘑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三不原则”: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和来源不明的蘑菇。

2.避免经验主义。多起中毒事件结果表明,中毒往往发生于采挖人的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会辨别,殊不知野生蘑菇形态辨别并不可靠,且还存在有毒植物共生、沾染等问题,可能导致本来无毒的野生蘑菇受污染而带毒。

3.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不要错信“野生的就是好的”这类谣言,管好嘴巴,控制猎“野”心理。当我们放下对野味的执念,科学认知自然界的潜在风险,才能真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中毒了怎么办???


1
立即呼叫救护车:

万一误食毒蘑菇,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尽快到附近医院就诊。

2
催吐:

如果患者仍在清醒状态,用手指压迫舌根催吐,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3
留样:

吃剩的蘑菇、汤水或呕吐物,应留存送医院检查,以备鉴定,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特别提醒,有人发生中毒后,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均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最后,给大家看看

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

下次遇到它们要远离!


图片

图片

来源丨云浮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

一审丨黄海志
二审谭   玮
三审林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