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能量“爆炸式”释放 成都强对流天气来了|封面科考队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96字,阅读需5分钟

1.5月以来,全国不少地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带来大风、暴雨甚至冰雹。

2.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冷暖空气碰撞有关,暖湿气流上升速度快,触发大气中潜在的不稳定能量。

3.通过全国密布的雷达系统,气象预报员可以提前捕捉到强对流天气的踪影并发出预警。

4.为此,市民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户外活动,暂停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5.同时,远离金属门窗、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山顶、水边或空旷地带停留。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下班赶紧回家”“超凶”“大雨、暴雨、大暴雨”……当心!最近强对流天气生猛。

大风来了!成都市气象台5月22日22时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22日当晚,成都市邛崃、蒲江、郫都等地发出大风预警。

图片

从5月开始,全国不少地区都遭遇了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爆炸式”释放能量的方式,带来的是大风、暴雨,甚至是冰雹。如果强对流天气中的雷暴被组织起来,形成一条弧线向前推进,破坏性更大。为什么5月频现强对流天气?如何预报阴晴不定的强对流天气?2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戴云伟。

在此,提醒成都市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户外活动;暂停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切断危险电源,远离金属门窗,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山顶、水边或空旷地带停留或者躲避,不要将金属物品朝天握在手中或者扛在肩上。

强对流天气来了

成都市气象台5月22日22时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和青白江区的所有镇(街道)有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雷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阵性大风,个别地方大雨。

22时30分,成都城区已经刮起大风,湿热天气温度骤降。

近期,全国不少地区暴雨天增多。5月22日凌晨,武汉遭遇强对流天气过程,包括雷雨、大风等现象。从高空俯瞰,乌云密布,闪电频繁划破夜空。5月21日晚开始,强降雨天气影响湖南,张家界、常德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慈利、桃源部分乡镇发生特大暴雨。

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暂停了5月21日至24日期间途经峰福、皖赣、鹰厦铁路的部分旅客列车服务。

不稳定能量“爆炸式”释放

为什么进入5月,强对流天气频发?这要从冷暖空气“碰撞”说起。

先说降水,降水是空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运动中凝结而形成。如果造成上升运动的只是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对暖空气形成的动力抬升,这时暖空气上升相当被动,形成降水的过程比较缓慢,上升速度一般为1~10米/秒,除了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一般不会造成多大灾害。我国冬半年的降水基本都是属于这种稳定性的降水。

立春过后,随着太阳辐射加强,同时,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携带了更多潜在能量,以温度高、湿度大为主要特征。暖湿气流所到之处,都与高空的干冷空气形成高度不稳定的垂直结构。一旦有某种原因造成上升运动,就会同时触发大气中潜在的不稳定能量,造成这种不稳定能量“爆炸式”释放。”戴云伟解释,“这就导致空气急剧上升,上升速度可达几十米/秒,在地面产生8-12级大风,局部阵风还可以达到12级以上,形成强对流天气。”这种强对流天气常常会造成局地性暴雨,同时还可能形成冰雹。

如何探测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局地性强,变化快,灾害性大,也是目前气象预报中科学难题,但是依靠全国密布的雷达系统,一般还是能提前捕捉到它的踪影,并据此发出预警。

图片

蓝云绿雨黄对流,红到发紫强对流

“我们靠雷达回波来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强弱。”戴云伟解释。

雷达探测的原理和黑夜中我们拿着手电看物体一样,雷达和手电都是自己先发出电磁波,我们眼睛之所以能借助手电在黑夜中看到物体,是手电发出的电磁波被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照射到了我们眼睛。在几十、几百公里外的天空,如果某处空中有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即便在白天我们肉眼也无法看到,但是雷达可以发射出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不可见光部分),遇到这些降水粒子,同样也会把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系统捕捉到,并形成图像,这就是雷达回波图。

“降水粒子越大、越密,形成的雷达回波就越强。”这个强度单位为dBZ,通常也用颜色来体现,从蓝色到紫色数字渐大。为了方便记忆,戴云伟编了一句顺口溜“蓝云绿雨黄对流,红到发紫强对流”即蓝色表示云、绿色表示雨、黄色表示对流天气产生的雨,红到发紫表示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大雨滴、冰雹等。红到发紫对应的是45dBZ以上的强度,也称强雷达回波,表示该处有强对流产生的降水正在发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