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又有新进展。洪濑镇前峰村新发现一块宋代古官道石碑和一座宋代石梁桥前峰巷桥,其作为宋代福建交通干线的重要实证遗存,或被认定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01
宋代石碑印证千年古道走向
20日下午,记者来到洪濑镇前峰村巷桥路侧,只见碑面阴刻有楷书“勅杨梅山 昭惠庙路”八字的前峰古官道石碑立于路旁斜坡上,正对着杨梅山的主峰。其碑体以花岗岩雕凿而成,呈长方体形制,方首抹角,高120厘米、宽75.6厘米、厚12厘米。
“此石碑的发现,印证了宋代南安进京古道的具体走向。据《南安县交通志》记载,这条古道从丰州起始,途经郑山(今前峰村属地),经过汰口驿,贯通永春、德化、尤溪等县,最终抵达南剑州(今南平),北上京都,历史上被称为‘官路’。”据南安市“四普”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宋代福建陆路交通网络的关键支线,古官道与福建“桥梁甲天下”的水陆联运体系相辅相成,不仅服务于官商行旅,更承担着赋税运输、军事调度等功能。
此外,碑文揭示了驿道与地方宗教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中“杨梅山”为驿道途经的重要地理节点,“昭惠庙”则是沿线的核心信仰场所,两者共同构成宋代闽中交通与信仰交织的独特景观。
02
古石桥兼具历史与实用价值
在前峰古官道石碑往田间延伸的小路上,一座古石桥横跨于东溪支流巷桥溪之上。它就是前峰巷桥,当地人俗称“米粉桥”,约建造于宋代。该桥系单孔石梁桥,呈南北走向。桥体总宽约3米,全长约10米,其结构体系由桥台、桥面、引桥及桥栏构成。
从侧面可以看出,桥台作为承重结构,采用条形花岗岩错缝平砌工艺,顶部通过叠涩技法,形成阶梯状悬臂。其上,6块长约6米、宽约0.5米、厚约0.3米的桥板横架在桥台上形成桥面。两头引桥坡度平缓,桥面两侧筑有石桥栏,样式和五里桥桥栏相似,其粗糙的表面充满沧桑、厚重的年代感。
一位挑着扁担刚好过桥的村民感慨,这座桥服务周边村民已大有年头了。前峰村党支部书记戴东城告诉记者,过了这座桥再往前走3公里,就是洪濑镇西林村。数百年来,前峰巷桥以其简约的结构建造而成,作为闽南地区古驿道节点、宋代石构桥梁的典型实例,更为区域交通史、建筑技艺传承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不过,至于为何命名为“米粉桥”,在场当地人员并不清楚,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03
多方合力
共同守护文物
“上个月,南安‘四普’工作人员来此勘查,后续经过多次验证,告诉我们这两处文物的历史价值,我们就更加重视了。”戴东城说,前峰古官道石碑有几百公斤重,单凭人工难以挪动,于是他们特地为石碑做好基座,将原本放在地上的前峰古官道石碑立了起来。
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但当地村民看到石碑上的“勅杨梅山 昭惠庙路”八个字,都会隐约感受到其价值,因而石碑得以保留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两处文物的发现源于洪濑镇上报的线索。此前,南安发文要求各乡镇(街道)依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加大力度在辖区内开展广泛调查,对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普查对象进行全面摸排登记,并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
今年4月,洪濑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文体旅岗负责人戴清林陪同普查队确认了这一重要发现。戴清林回忆,石碑原来只是随便放置在路边,村民们从老一辈那里得知村里有古官道穿过,并口口相传。村里原来还有一处古驿站,早期曾被用作牛棚、仓库,如今已坍塌。他小的时候还见过驿站旁的拴马石,这从侧面反映了古官道曾经的繁忙景象。
记者:朱晓西 李想 通讯员:卢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