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妈妈,我让你失望了! | 周梵

图片

文章|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小微想让婆婆从家里搬出去已经快一年了,婆婆人并不坏,也没什么相处的大问题,但小微就是希望婆婆能搬出去。


虽然婆婆能在带孩子的事上搭把手,但她很多教育方式,小微并不认可,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带孩子的辛苦,让孩子按自己的教育方式来。


而且孩子也上幼儿园了,其实也还好,接送的问题她跟丈夫可以共同承担。最重要的是她想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庭空间。


她最大的卡点是自己亲妈。


小微的妈妈是个特别善良且很注重家族关系的人,而且一直教导小微,结婚之后一定要跟婆家人把关系搞好,之前婆婆生了个病还炖汤让小微给婆婆带过去。


如果小微妈妈知道自己提出让婆婆回老家,亲妈肯定无法理解,在妈妈眼里,婆婆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婆婆帮忙带的,现在就只为“想要有自己空间”这种理由就赶婆婆走。


妈妈会觉得自己太不懂事,太不尊重长辈,甚至肯定还会觉得自己以后在夫家都会过不好,婚姻都会产生很多问题。


其实小微纠结了半年,也是一直没想好怎么在妈妈那里交代,小微一直都是让妈妈省心的乖乖女,突然整这出,妈妈不知道会多生气。


又煎熬了三个月后,小微把这事儿干了,开了家庭会议,提出请婆婆回老家。


虽然婆婆有些不舒服也接受了,老公也还好,亲妈的反应最大,在得知婆婆是小微请走的第二天就到她家来,批评小微,还说自己没把她教好······


小微后来跟我说这件事,她说她忍受了妈妈近一个小时的批评,碎碎念,妈妈走之后,她发现心里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悲伤。


她过去三十多年做了很多,一直都希望妈妈能对她认可满意,但终究还是让妈妈失望了。自己一直在极力避免的事,似乎无法避免······


最后小微说:“她为什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


图片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我有一个咨询的个案案主H,她有想创业的想法已经5年了,调研了市场,报了课学习了相关运营知识······但只是不断的做准备,决定性的一步一直都不敢真正放手去做,在原来的工作中也很消耗,但那一步就是跨不出去。


这件事越来越消耗她,后来我们在咨询中聊起这个议题,我问H:一直纠结是怕什么?


她说:“怕自己做不好,怕失败”。


我继续问:失败了最糟糕的情况会怎么样?


H说了一些:赔钱,时间浪费了······


我知道这些都是头脑的答案,问她,这些你不能承受?


她说:“其实也能”。


我继续问:那除了这些你还怕什么?


她说:“会让别人失望”。


我依然没放过她,继续追问:如果你最怕一个人失望,那TA是谁?


她沉默了半响,说:“我妈”。


也许妈妈会很失望很担心,也许妈妈不会有小H想象的那么担心失望,其实那个妈妈的态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凝视的目光早已被无数个像H一样的孩子内化到心底深处。


甚至都不需要那个真实的父母开口阻止什么,自己内心涌起的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惶恐,已经把自己劝退了,哪怕自己已经成年,已经而立不惑,依然无法解离出来。


所有的孩子在最初的发展动力都是来自于让父母高兴,一个2岁的孩子第一次翻了一个前滚翻,得到父母的夸奖赞许,那么他立刻就会有动力再翻一个。


包括之后的学习好,工作之后的优秀,很大的动力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可


对于儿童期来说,这是可以的,但这种动力是不能一直作为我们人生前行的最大动力的。


如果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还不能从父母的眼光中走出来,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可悲在于自己内在巨大的生命力都无法真正被释放出来,只有那么一点点被父母许可的部分可以使用。


而这么一点点的生命能量根本无法在复杂的成年人世界中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深爱着自己的妈妈,每个孩子都渴望让妈妈为自己骄傲,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妈妈的肯定。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很奢侈的需求,首先中国近50年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父母年轻时候奋斗的社会环境,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早已有了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50后,60后的父母都有极强的体制崇拜,大部分这个时代的父母认同: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其他。


而这种认知是建立在他们35岁之前都没有生活在有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所以他们极其追求稳定,也相信有个体制来保障收入的稳定是真实的,可持续的。


父母的时代提倡的是集体主义,自体的感受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事情,讨论的多了容易被扣上自私不负责任的帽子。


当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也只有合力一心搞建设,才能让中国在那样艰难的处境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发展,完成经济物质的基础底子,才让中国家庭可以富裕起来。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大议题,每个时代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时代差异,再加上人本身的人生经历,人生机遇不同而带来完全不同的性格,价值取向。


所以我们很难让父母完全理解认可我们,这既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也是时代差异造成的。


其实我们既要接受妈妈的失望,也要接纳我们对妈妈的失望,她没办法成为我想要的妈妈。


图片


我记得自己三十多岁的时候,一次跟妈妈聊天,因为工作中有些难得的成果,在电话里跟妈妈分享,结果没有得到认可,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担忧,质疑。


我解释了两句,试图安慰她的担忧,但效果不大。这是一种极其熟悉的感觉,孤独,无力还有愤怒


匆匆结束电话之后,我趴在床上发呆,心里堵得难受,突然狠狠的哭了起来,这通眼泪很复杂。


有对妈妈的认可求而不得的悲伤也有突然意识到自己三十多岁的人了,还成长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是那么渴望得到妈妈认可的羞耻感


那种悲伤和羞耻夹杂的情绪让我悲从中来,哭的没完没了,把被子都浸湿了一大片。一边哭一边突然意识到:


“可能我真的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妈妈,我没办法拥有一个我期待的那样的,能对女儿给出大大夸奖的妈妈,这就是我生命的设置。”


当我不再抗拒我所拥有的现实时,那一刻我接受了我就是需要妈妈认可的,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我也接受了,我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我想要的认可。 


在那个瞬间,我同时接纳了我有被妈妈认可的需求,以及我得不到妈妈认可的遗憾。遗憾是人生的一部分,我接受这个遗憾。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好像内在灵魂完成了两项重大工程:


拥抱了那个需要母亲认可的孩子,同时分娩出能够自我认可的觉醒者。


我也意识到了其实我为什么受不了她对我的担忧,因为担忧里面就有不放心,也有不信任,这些都是失望的变体。


说白了,我接受不了她对我有任何形式的不满意。


一个人怎么可能对另一个人在所有时刻的所有表现都满意呢,就因为她是我妈?想想我们作为孩子也有很多不讲理的期待。


我意识到那种每次和妈妈通话之后熟悉的无力感从何而来,因为我想消除她的担忧失望,但我发现我好像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所以往往会变得愤怒,不耐烦。


当我意识到这些,突然就释怀了,可能我永远都无法消弭她对我的失望,担忧,而消除她的失望和担忧将不再是我的责任。


她对我的失望和我好不好也没有关系,那是她的时代和她的经历造成的,接受父母认知的局限,就像接受他们也会衰老一样。


这种接受不是妥协也不是放弃联接,而是对人性更为成熟的洞见,也是对自己年幼心智的告别。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


心理成熟的关键在于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能够承受父母的失望,往往标志着真正心理边界的建立——"我允许你失望,正如我允许自己做自己"。


我们总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也总要好好过一过自己的人生,这一生中我们要做无数的选择,只有能从父母的眼光中走出去,我们才能感知到内在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并有力量去把它实现。


有时候要接受父母对我们的失望是挺难的,尤其是父母反应比较激烈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生病,斥责,冷漠来表达。


而对孩子来说,耐受住这些冲击意味着要和父母完成彻底的精神分离,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足够坚实又柔软的内在人格,就无法面对这种分离。


因为这种感觉是非常可怕的,就好像要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魂野鬼,很多人正是因为无法耐受这种感觉,所以才宁可抓着那份虚妄的联系,不断的献祭自己,哪怕被控制,被剥削,都无法做出分离的动作。


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被父母的期待压住了自己的生命力,甚至这种期待已经内化成了对自己的牢牢束缚,那么我们需要去寻找那些更健康的精神联结。


无论是其他人,还是书籍,课程,大自然,热爱的事物······从中寻求养料,把自己的人格养的壮壮的。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平静地对妈妈说出:


"我注定会令您失望,正如您也令姥爷姥姥失望过。但这不是悲剧,这是我们家族进化的方式。即使您对我失望,我也是爱这个你的~妈妈。"


我们不必神化妈妈,也不必神化自己,承认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可以选择直面自己的功课,也可以爱那个普通的妈妈。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图片
警惕“童年富裕症”,它让孩子陷入孤独、无爱和无意义感
图片
如何保持婚姻持久?
图片
长期不快乐的人,请立即做这1件事,不开玩笑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