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位大姐说,这次模拟考,儿子考试失利,整个人蔫头耷脑。
她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替他重考一遍。
可她偏偏还得装镇定,嘴里说“没事儿”,心里却翻江倒海,晚上睡觉都梦见孩子考砸了。
她说,自己再累再难也认了,可孩子要是过得不顺,心里就难受。
我身边有很多中年朋友,他们不为自己忙活,全都是为孩子奔波。
怕孩子走弯路、怕他们吃苦、怕他们没出息。
自己吃点亏没事,可孩子要是不好,做父母的,晚上都睡不着觉。
其实,我们也不要太焦虑。人到中年,逼孩子做好4件事,福气自来。
一:逼孩子自立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重本毕业。本以为,他应该“前途无量”。
可偏偏,这小伙儿什么都不会。
衣服脏了要妈妈洗,到饭点了喊外卖,银行卡更是三番五次找不见要去补办。
要说他的工作,也不差,可生活里,离开父母就像“废人”。
他爸妈都不敢单独让他生活,怕离开后,他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
他妈妈每次跟我们唠家常,都忍不住叹气:“当初啥都想替他做好,现在后悔了,孩子一点生活能力都没有。”
我身边也有很多家长,孩子小时,怕他们累着、磕着,什么都替他们包办,生怕他做不好。
可你给他的是“爱”,社会给他的是“现实”——没有自立能力,走到哪儿都寸步难行。
想起小时候,奶奶对我爸最得意的教育就是:“你看这小子,10岁会做饭,11岁能补裤子,12岁能推车,饿不着,冻不着,走哪都能活。”
自立,是孩子一辈子的底气。
我们别嫌孩子做事慢,别怕他摔倒。
哪怕他会忘带文具,也让他们自己收拾书包;
哪怕洗不干净,也让他们自己洗衣服。
学做饭、学修理、学处理生活的小麻烦。孩子做得越多,他的“抗打击能力”就越强。
谁都不能陪孩子一辈子。
你多逼他一步,他将来少吃十步的亏。
二:逼孩子学会表达
我表姐家的儿子铭铭,学习成绩一直顶尖,但就是不爱说话。
上课不举手,遇到事情不说,和同学打个招呼都脸红。
有一次带他去医院,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这孩子硬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表姐在一旁都急坏了。
不会说话,不敢表达,连自己的想法都捂在肚子里,吃亏的是自己。
和老师沟通、将来跟同事合作、去办个业务,都处处碰壁。
其实,表达能力也是需要锻炼的。
小时候,在亲戚面前说句话,接个电话,去超市帮妈妈买菜,练练胆子。
大点了,可以尝试参加演讲、辩论、班会,哪怕一开始结结巴巴,也比一言不发强。
有表达能力,孩子才敢说出“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以后走进社会,敢争取、敢沟通、敢为自己发声,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有时候,一句话能化解的误会,闷在心里就成了大麻烦。
三:逼孩子懂感恩、有同理心
我一位朋友,家里条件挺好,孩子从小啥都不用干,伸手就来。
结果孩子大了,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父母一旦不顺着他,他就甩脸子,觉得天塌了。外人都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心没肺?
父母最怕的,就是辛辛苦苦几十年,结果养出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这样的人,无论成绩多好,能力多强,心里只有自己,将来路都会越走越窄。
什么叫教养?
不是会几句礼貌用语,而是心里有别人。
别怕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我们多做几次、多教几次,孩子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慢慢地,他会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有同理心的孩子,人缘好,朋友多。遇到难处,有人帮一把;人生低谷,有人拉一把。
四:培养一技之长,给孩子多一条退路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最后却被生活绊住了脚?
会写论文不会做饭,能解高数不会修灯泡。工作找不到,兴趣也没有,成了“待业青年”。
世界在变,光有书本知识,远远不够。
有一技之长的人,哪怕学历一般,也能自信地生活。
一个会开车、懂点编程、会做饭、会手工的孩子,将来找工作也不会慌。
甚至兴趣成了饭碗,手艺成了底气。
咱们做父母的,别把“成绩”当成唯一标准。
发现孩子有啥爱好,哪怕一开始学得慢,花点时间去支持他、陪他试错。
当我们老了,孩子能用一身本事照顾自己,照顾家庭,才是真正的心安。
哪怕我们现在多操点心、多费点力,等孩子真的独立了,我们才能一觉睡到天亮,心里头不再翻江倒海。
这,就是人到中年,最踏实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