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了15项政策举措。
银行保险机构是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5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指出,为了让更多金融活水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创新的广袤沃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构建“34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郭武平表示,科技金融体制可以简单概括为“34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中,“3”是政策体系、产品供给体系和专业组织体系。
据悉,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产品体系和专业组织体系,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专业组织体系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大中型银行目前已经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金融部门,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4”是科技金融4项试点。郭武平介绍,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先后将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到全国18个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方面,前期最早一批是500亿元,第二批试点1120亿元,“近期金融监管总局还会批复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规模。”郭武平进一步介绍,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方面,目前所有的试点银行都已经全面落地。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方面,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推进试点,主要是解决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处置等方面的难题。
“5”是发挥5类金融机构各自的差异化优势。郭武平指出,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力,各类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如何做好《政策举措》的落实工作,确保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取得实效?郭武平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三项建设”,即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加强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加强科技金融专业能力建设。
从科技创新需求侧出发
“《政策举措》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出发,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支持。”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前期,各部门围绕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实效性强的具体政策,这次《政策举措》把这些增量政策也纳入支持范畴,进一步强化政策组合的衔接互补、落实落地和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释放既有的政策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邱勇表示,2022年,科技部推出“创新积分制”,3大类1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科技部分3批总共征集了5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信息,将其中7万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21家全国性银行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累计已有7000多家企业和银行签订了合同,签约金额超过880亿元。
目前,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全面铺开,落地业务1.22万笔,担保规模超过380亿元。下一步,科技部会以更大力度来推行创新积分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积分制的核心指标,在推广应用的基础上,让其更精准地为企业画像。适时推出创新积分制的升级版本,即2.0版。
支持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
为提升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的适配性,近期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建立了债券市场“科技板”。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披露了债市“科技板”运行两周来的“成绩单”:目前,已有近100家左右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累计超过2500亿元,进展比较顺利。债市“科技板”发行主体涵盖证券公司、银行、股权投资机构等多类市场主体。“在三类发行科创债券的主体当中,最需要给予支持的就是股权投资机构。”朱鹤新进一步介绍,股权投资机构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通过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债市“科技板”能够解决这类机构发债融资期限短、融资成本高问题。
“工具将重点支持排名靠前、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朱鹤新强调。
除了透露债市“科技板”进度条,发布会上,朱鹤新还介绍了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建设情况,“应该说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朱鹤新表示,围绕《政策举措》就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的安排,未来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包括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规模上要更有力度,服务上要更有温度。将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创投行业“募投管退”循环,解决这类机构的募资难问题等。
“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表示,近年来,证监会以科创板、创业板一系列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关键制度创新,破解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2024年以来,证监会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加快深度融合。
从采取的措施还有取得的效果来看,严伯进表示,发行上市的条件更加包容适配、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更加活跃、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也在持续发力、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
数据显示,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过了4成。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当中,超过9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约65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80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在投项目超过了10万个,在投本金超过了4万亿元。
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严伯进表示,资本市场改革效应在不断放大,支持科技创新的产品、工具和服务体系持续健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对于科技企业境外上市,严伯进表示,证监会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仇兆燕 杜肖锦 许予朋 冯娜娜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