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山高海拔区域发现了一种体型惊人的巨型鼠类——亚高山毛鼠。这种鼠类体长可达0.8米(含尾),与家猫大小相当,其首次野外活动的影像记录为人类揭开这一神秘物种的面纱提供了关键线索。
隐匿三十年的“山地巨兽”
亚高山毛鼠的学名为Mallomys istapantap,早在1989年便通过博物馆标本被科学界命名,但此后三十年间从未在野外被观察到。这一突破性发现归功于捷克科学院生物学中心与南波希米亚大学的科学家弗朗蒂谢克·维梅尔卡。他与当地原住民合作,在为期六个月的考察中,于海拔约3,658米的云雾森林中布设红外相机,成功捕捉到这种夜行性动物的活动影像。研究团队还通过实地追踪,记录了该物种的洞穴位置、植物性食性及昼夜活动规律。
独特的生存特征
亚高山毛鼠体长(含尾)约0.8米,体重近2公斤,是普通褐鼠的三倍。其显著特征包括浓密的灰褐色毛发、长达8厘米的锋利前爪,以及适应高寒环境的厚实毛皮。夜间拍摄的影像显示,这种巨鼠能在树枝间灵活攀爬,白天则藏匿于树冠或地下洞穴。研究证实,它们以蕨类、浆果等高山植物为食,与菲律宾云鼠同属啮齿目鼠科中体型最大的现存物种。
新几内亚的生态密码
此次发现刊登于《哺乳动物学》期刊,维梅尔卡在论文中强调:“如此大型且特征鲜明的动物竟长期未被深入研究,这提醒我们热带山地的生物多样性仍存在巨大空白。”数据显示,亚高山毛鼠仅分布于威廉山海拔3,300米至4,200米的陡峭区域。这座海拔4,509米的火山为它们提供了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使其避开了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竞争,演化出独特生态习性。
巨鼠家族的“尺寸竞赛”
尽管亚高山毛鼠体型惊人,但它并非现存最大的鼠类。非洲冈比亚袋鼠以0.9米的体长(含尾)占据榜首,马达加斯加巨鼠则以0.6米的体型紧随其后。若追溯史前时期,南美洲曾生存过体长3米、重达1吨的巨型啮齿动物约瑟夫大鼠,这类生物因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灭绝。相较之下,亚高山毛鼠的存活印证了偏远山地仍是未知物种的庇护所。
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亚高山毛鼠的生态研究空白,更揭示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特殊生物演化路径。随着探索深入,这片“生物秘境”或将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