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 2025 | 聚焦哮喘前沿研究,引领呼吸健康新征程

AI划重点 · 全文约4608字,阅读需14分钟

1.ATS 2025大会上,哮喘领域发布了多项重磅研究,为临床哮喘管理提供了全新路线图。

2.中国哮喘管理存在显著偏差,医生评估与指南推荐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由于此,中国需加强医生培训,促进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尤其是分级诊疗体系下的指南普及。

4.另一方面,国际指南落地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结合自身医疗环境进行积极尝试。

5.未来将继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精准医学为引领,优化诊疗方案,实现呼吸健康的全面改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ATS 2025哮喘领域有哪些新进展?




2025年5月16日~5月21日,全球呼吸领域学术盛宴——美国胸科学会(ATS)大会在旧金山盛大召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哮喘作为全球高负担慢性疾病,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多项哮喘相关的重磅研究在本次ATS大会上揭晓,为临床哮喘管理提供了从循证精准的全新路线图。本文将聚焦疾病现状与挑战、指南更新与实践优化、前沿突破与未来趋势等方面,带您速览哮喘领域的最新动向。

中国哮喘管理的临床写照与多维透视



1.中国真实世界数据:哮喘分级与控制评估实践与指南差异


中国是全球哮喘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临床评估、管理现状与指南推荐之间的显著差距。2024年,Adelphi中国真实世界横断面调查[1]纳入了697例经呼吸科医生确诊的哮喘患者,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判断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分级存在显著差异,仅3.0%的患者被临床医生判定为重度哮喘,但接受GINA 4-5级中重度哮喘治疗的患者比例却高达39.8%[1],提示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哮喘分级不足现象,导致治疗方案与疾病严重程度不匹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临床哮喘实际控制水平远低于医生评估。90.7%的患者病情被医生评估为“至少部分控制”,但依据GINA指南标准,仅4.9%的患者得到良好控制,超过21%未得到控制[1]。当使用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来定义哮喘控制时,高达57.0%的患者被认为未得到控制[1]。这表明,医生可能高估了哮喘患者的控制状态,这会影响患者后续的精准治疗和疾病管理。而且,这种认知偏差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1],提示需加强医生培训,促进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尤其是分级诊疗体系下的指南普及。

这些数据揭示出,中国哮喘管理在临床评估环节已存在显著偏差,而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治疗效果。

2.我国中重度哮喘的治疗困境:症状控制不佳、急性发作风险高

我国整体哮喘控制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中重度哮喘,患者常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2]。在本次ATS大会上,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PRESENT)通过对我国35家医院、498例中重度哮喘患者基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前疾病管理现状[3]。研究显示,32.9%的入组患者患有哮喘相关并发症,基线时高达35.1%的患者符合重症哮喘诊断标准,其中34.3%在过去1年内经历过至少1次哮喘急性发作,高于非重度哮喘组的14.2%[3]

从治疗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92.4%)患者接受了GINA 2023推荐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但超过一半接受中高剂量ICS治疗的患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3]。此外,仅2.2%的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凸显了我国在重症哮喘精准治疗领域的不足[3]。这些数据不仅证实了我国哮喘控制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治疗方案与实际临床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3.中国哮喘控制不佳的风险因素与临床启示

为何遵循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却未能实现良好的疾病控制呢?ATS大会中公布的CARE4ALL研究结果揭示了其背后的关键因素。

CARE4ALL是一项针对中国哮喘患者进行的全国性、多中心、单臂研究,也是我国首个哮喘质量提升项目(QIP),旨在评估基于GINA指南的医生培训对哮喘管理的改善效果[4]。研究最终纳入1132例哮喘患者,通过48周干预随访,分析影响哮喘控制达标的危险因素[5]。结果显示,在实施QIP后,仍有43.4%(491/1132)的哮喘患者未得到良好控制[5]。与哮喘未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治疗依从性不佳,职业暴露于粉尘、过敏原或有害气体≥3个月,接触冷空气、变应原、感染或其他症状诱发因素,以及基线症状较重(日常有症状,或因症状每周夜醒超过1次)等[5]。此外,基线良好的肺功能状态(较高的FEV1% pred)是哮喘控制的保护因素,强调了早期干预和肺功能保护的重要性[5]

以上研究暴露出我国哮喘管理存在系统性问题,亟需从临床认知到治疗实践的全面改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缩小实践与指南的鸿沟:从国际经验到本土化探索



1.国际指南落地的现实困境:美国MART方案实施启示


尽管早在2019年,GINA指南就建议中重度哮喘患者采用维持和缓解治疗(MART)方案,以降低严重发作的风险。但在美国临床实践中,MART方案的采用率仍然很低[6]

在本次ATS大会上,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2017-2022年1103106次哮喘就诊数据,旨在评估GINA 2019指南更新前后,MART相关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变化[6]。结果显示,2019 GINA指南更新后,每次哮喘就诊时配发的MART吸入剂平均数量为0.23(95%CI 0.18~0.29),与指南更新前(0.20,95%CI 0.16~0.23)无显著差异[6]布地奈德160μg/福莫特罗4.5μg莫米松100μg/福莫特罗5μg(符合MART治疗策略的方案)的使用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6]。基于这些发现,美国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提高MART方案的采用率。

2.中国推进指南落地的本土实践:CARE4ALL项目突破

在探索优化哮喘管理的道路上,各国都在结合自身医疗环境进行积极尝试。从国际指南落地的普遍困境,到基于本土实践的创新突破,每一次探索都为哮喘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中国CARE4ALL研究通过全国多方面的QIP,为临床指南的有效落地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践范例[7]

QIP针对呼吸领域医护人员开展了GINA指南培训,包括初期强化和定期巩固,并敦促医护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以推进指南落地[7]。研究结果显示,使用ICS药物的患者比例从基线时的42.2%增加到第48周的55.0%(OR 1.761,95% CI 1.497-2.072,P<0.0001);第48周时,56.6%的患者实现了良好的哮喘控制(ACQ-5≤0.75),这一比例远高于基线时的26.1%(提升了30.5%);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S)+12]总分较基线平均提高0.75分[7]。这表明,QIP的实施有效推动了GINA指南在中国临床的应用,规范化中国哮喘管理,显著改善了患者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

从美国的困境到中国的突破,不同实践路径带来不同结果。而在哮喘管理的核心环节——诊断、评估与治疗策略上,本次ATS大会也带来了诸多创新进展。



哮喘管理新进展:诊断、评估与治疗策略的优化



1. 哮喘诊断评估新视角


  • FeNO作为哮喘临床反应预后生物标志物的阈值评估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是一种反映气道炎症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升高与哮喘患者急性发作及肺功能下降相关。尽管目前指南(如ATS/ERS和GINA)建议使用FeNO来指导重度、未控制哮喘患者的治疗决策,但对于非重度哮喘患者,使用FeNO指导治疗的建议较少,其作为所有哮喘类别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8]

本次ATS大会上,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TransCelerate数据库中的历史对照数据(来自哮喘试验中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的参与者数据),评估了FeNO水平与哮喘未来急性发作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确定FeNO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预测未来哮喘急性发作增加的阈值水平[8]。研究发现,基线FeNO≥50ppb且随访FeNO≥35ppb的安慰剂组患者,无论是重度还是非重度哮喘,均表现出FeNO稳定性和哮喘急性发作的年均发生率升高[8]表明这一阈值组合或可作为预测哮喘急性发作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 哮喘症状控制工具与通过肺活量测定和振荡测定评估的小气道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尽管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控制问卷(ACQ)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哮喘症状控制评估工具,但它们与肺功能指标(尤其是小气道功能)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而小气道功能障碍(SAD)作为哮喘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对于全面了解疾病状态至关重要[9]

ATS会议上的最新研究为这一领域提供了重要见解。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ASCOPE2队列中的169名哮喘患者,评估了ACT、ACQ与SAD的相关性[9]。研究结果显示,ACT的第2项以及ACQ的第4项,这两个涉及呼吸急促频率评估的项目,与采用用力呼气流量25%-75%(FEF25-75%)评估的SAD呈中度相关[9],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借助ACT和ACQ对患者呼吸急促频率进行评估,可能间接反映小气道功能异常状况,有助于识别可能需要进一步肺功能评估的患者[9]

2. 哮喘治疗进展

  • ICS/LABA联合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循证进展

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哮喘联合治疗策略正推动哮喘管理从“症状控制”向“炎症全程管理”的方式转变。

与传统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不同,抗炎缓解药物(AIR)兼具快速支气管扩张和持续抗炎双重作用,自2019年GINA指南推荐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哮喘的全程缓解和控制[10]。在本次ATS大会中,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SABA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BUD/FORM)在中度哮喘患者中的疗效差异,特别是对气道炎症、症状、肺功能和缓解药物使用的影响[11]。研究随访24周发现,与SABA组相比,BUD/FORM AIR组患者的FeNO、总哮喘症状评分、峰值呼气流速(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总缓解药物的使用量的波动更小,发生严重急性发作的患者比例也更低(29.2% vs 11.1%),且未报告不良事件[11]。这进一步证实,BUD/FORM在稳定控制哮喘症状和减少急性发作方面优于SABA,为临床中度哮喘患者选择兼具抗炎与支气管扩张作用的ICS/LABA复方制剂提供了证据支持。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抗炎缓解、维持缓解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12岁及以上哮喘人群;仅160/4.5μg规格适用于抗炎缓解治疗[13]

另一项来自印度的真实世界研究则聚焦于经传统治疗仍未良好控制且频繁发作的哮喘人群,评估以每日一次维兰特罗/糠酸氟替卡松(VI/FF)作为维持缓解治疗的患者报告结局(PRO)及满意度[12]。研究中,177例哮喘患者由传统治疗转换为VI/FF治疗12周后,ACQ-5平均评分从基线的2.35±0.49显著降低至1.31±0.69(P<0.001),74.19%的患者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且患者依从率超90%,表明哮喘控制得到显著改善。此外,从患者反馈来看,95.16%的患者表示VI/FF吸入剂易于融入日常生活,98.39%的患者对治疗效果充满信心,96.77%的患者认为VI/FF吸入剂携带方便,无味觉或嗅觉不适[12]。提示规律使用ICS/LABA维持缓解治疗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

  • 三联疗法的升级策略

CAPTAI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单吸入器ICS/LABA/LAMA三联治疗与ICS/LABA双联治疗在中重度未控制哮喘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14]24周数据显示,与ICS/LABA双联治疗相比,单吸入器ICS/LABA/LAMA三联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肺功能,降低了哮喘急性加重的风险[14]

本次ATS大会上,两项CAPTAIN研究的事后分析为深入理解三联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第一项分析聚焦不同升级治疗策略对临床缓解(CR)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基础治疗糠酸氟替卡松100µg/维兰特罗25µg(FF/VI 100/25)相比,单纯增加FF(ICS)剂量可使CR率从19%提升至26%,而添加UMEC(LAMA)后CR率可进一步提高到31%,当同时增加FF(ICS)剂量和添加UMEC(LAMA)时,CR率可达到36%[15]。结果提示,对于在FF/VI 100/25治疗下仍未控制的中重度哮喘患者,同时升级到高剂量三联疗法可能比单独增加FF剂量或仅添加UMEC获得更大的益处。

另一项事后分析则探讨了炎症表型对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16]。研究发现,在高2型炎症水平的患者中,增加ICS剂量带来的获益较为显著;但在低2型炎症水平的患者中,该治疗升级的获益相对有限。相比之下,添加LAMA可为各类患者带来额外获益,不受哮喘炎症表型影响[16]




结语

ATS 2025为哮喘领域带来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启示,从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揭示的诊疗差距,到国际指南落地面临的挑战,再到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突破,共同勾勒出哮喘管理的未来图景。未来将继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精准医学为引领,整合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结合本土化实践,持续优化诊疗方案,最终实现呼吸健康的全面改善。




调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