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发作时的神经递质紊乱(如血清素、多巴胺水平失衡)。
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失控、认知偏差等典型症状。
但我们家长常常将这些疾病引发的行为表现,与孩子的"本性"划上等号
——当孩子突然暴躁易怒、拒绝沟通时,
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不是我认识的孩子”,甚至因此产生恐惧与疏离。
但请记住:这些都是疾病的症状,而非孩子的本性。
就像骨折会影响行动,抑郁症暂时改变的只是孩子的情绪状态,而非他们本身。
放下恐惧,才能真正看见疾病背后那个需要被爱的孩子。
#1
当我们把“抑郁”等同于“孩子”
很多父母会陷入这样的认知陷阱:
把孩子的抑郁症状,当成了孩子的“本性”。
1. 把“病的样子”当成“人的样子”
抑郁症会让孩子大脑中的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就像手机系统突然中了病毒
——他们不是“故意”乱发脾气、拒绝沟通,而是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已经“死机”。
曾有个孩子哭着说:
“我知道妈妈很累,但我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说出伤人的话,就像有人在按我的‘愤怒按钮’。”
2. 用“道德评判”代替“病理理解”
“你怎么这么自私”
“这点小事都抗压不了”……
当我们用“不够坚强”指责孩子时,
就像对着肺炎患者说“你怎么这么弱,连咳嗽都忍不了”。
抑郁症不是“心灵感冒”,而是大脑生病了
——它和骨折一样需要治疗,和发烧一样会让人痛苦不堪。
3. 把“暂时的黑暗”当成“永远的底色”
抑郁症会让孩子陷入“心理隧道效应”,看不到生活的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本质消极。
就像云层遮住太阳时,我们不会认为太阳消失了
——孩子心中的热爱、善良和希望,只是被疾病的乌云暂时遮蔽了。
#2
我还是我,只是暂时迷路了
在心理咨询室里,无数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我讨厌对妈妈大吼大叫,但我的身体比大脑先一步愤怒。”
抑郁症带来的“情绪过敏”,会让孩子对微小的刺激产生剧烈反应。
就像皮肤过敏的人碰到布料都会疼,他们的情绪免疫系统已经处于“过载”状态。
“我不是不想上学,而是一想到教室就觉得呼吸困难。”
认知扭曲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孩子可能会把“老师看了我一眼”解读为“所有人都在嘲笑我”。
把“一次考试失利”等同于“人生彻底失败”。
这种思维陷阱,就像戴着灰色滤镜看世界。
“我也想开心起来,但快乐好像被锁在玻璃罐里了。”
抑郁症会偷走人的“愉悦感”。
曾有个孩子形容:“以前吃蛋糕会觉得甜,现在吃什么都像在嚼纸。
不是我不想感受幸福,是我的大脑失去了‘快乐接收器’。”
#3
把“孩子”从“抑郁”里抽离出来
当孩子拒绝吃饭时,试着说:“是抑郁症让你没有食欲,对吗?”
而不是“你怎么又闹脾气不吃饭”。
就像我们会说“感冒让你咳嗽”,而不是“你故意用咳嗽气我”
——把症状归因为疾病,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指责”。
2. 在“病人”身份之外,看见孩子的独特性
每周花30分钟和孩子聊“非病情”话题:
他喜欢的游戏角色、偷偷收藏的动漫手办、曾经梦想成为的人。
就像拨开乌云看星星,这些细节能帮我们记住:
眼前这个被疾病困扰的孩子,依然是那个会在春天追蝴蝶、会为流浪猫流眼泪的小生命。
3. 把“治愈期待”换成“陪伴承诺”
抑郁症的康复是一场马拉松。
与其追问“什么时候能好”,
不如告诉孩子:“无论多久,爸爸妈妈都会陪你一起走。”
就像陪一个受伤的人散步,重要的不是走得多快,而是让他确认“你不是一个人”。
#4
抑郁会离开
去年秋天,一个孩子在复诊时对我说:
“我妈现在会在我发脾气时递来一杯冰水,她说‘这是给愤怒的小禾的,我等真正的小禾回来’。”
抑郁症或许能改变孩子的情绪,但改变不了他们对爱的渴望,也改变不了父母对他们的初心。
抑郁是一团乌云,但孩子是乌云背后的天空。
当我们不再把乌云等同于天空,才能看见云隙间透出的星光。
养孩子就像种一棵树,有的树会在某个季节突然生虫、枯叶,但这并不代表它天生不好。
作为园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责怪树“不争气”,
而是弯下腰看看:哪里需要施肥,哪里需要除虫,哪里需要撑一根温柔的支架。
以上。
☞工作室微信号:1392225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