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18日至20日,千余种月季新品种在云南昆明亮相,涵盖稀有色系、芳香、无刺和抗病强等突破性品种。
2.其中,一种名为“摩朵”的月季品种花瓣颜色呈现嫩粉色,褶皱形状像“小蝴蝶”,具有淡香味和较快的生长速度。
3.另外,一种无刺月季品种花瓣呈现复色,白色为底,边缘外圈为粉色,具有浓郁香气和较强抗病性。
4.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周年多轮育种”等核心技术,构建了高效育种体系,大幅缩短育种周期。
5.目前,云南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不到5%提升至2024年15%,获国家授权新品种超800个。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5月18日至20日,千余种“新花样”月季在云南昆明“2025月季自主创新成果推荐会”上亮相,这些月季涵盖了稀有色系、芳香、无刺和抗病强等突破性品种。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不仅让观者耳目一新,也展示了中国花卉产业的科技硬实力。那么,自主育种“ 千花绽放”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技术活儿”?一文了解。
在众多亮相的月季里,都有哪些没见过的新面孔?戳视频↓↓↓
有个品种叫“摩朵”,花瓣颜色呈现嫩粉色,花瓣形态有明显的褶皱,形状像“小蝴蝶”,相比其他观赏月季有明显的淡香味。同时,“摩朵”品种的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相比常见品种更短,冬季不休眠,可四季种植,抗病性较强。
还有个品种,目前仅有编号还没有名字,今年首次亮相,属于多头月季品种。花头量较多,一般两到三枝就可以插满花瓶。花瓣呈现复色,白色为底,边缘外圈为粉色,颜色华丽。
都说月季好看,可惜刺太扎手,但有种月季就是无刺品种。它不仅没有刺,这种月季跟普通观赏常见的“杯状”花型也有不同。而且有浓郁香气,叶片颜色鲜亮,抗病性较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颖婕:我们平时买的观赏月季可能是比较常见的“杯状”的,开放度一般不会特别大。我们自主培育的这些品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完全盛开。整个花瓣是呈现一种比较淡雅的浅紫色。花瓣还会呈现一定波浪状的形态,看起来就像跳舞的小裙子一样。这个花有比较明显的芳香,可以弥补我们观赏月季大部分没有香味的遗憾。
打破传统的“杯状花”的形态,使花瓣层叠如云,不仅如此,香味也能定向培育。此次的“东方香韵”系列,融合茶香、果香等东方香调,填补市场对馥郁香型切花的空白。
定向培育香气是如何做到的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蔡艳飞介绍,如果需要一个花香和高抗某种病的结合品种,首先要选择目标香气的亲本,再选择一个高抗品种,用二者做杂交,从授粉到开花需要一年的时间,后续最起码还要测试三代。新品种的推广是一个严格的过程,研究所测试完毕后,还要送去企业进行一个完整的测试,最后才能上市销售。
据统计,云南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不到5%提升至2024年15%,获国家授权新品种超800个。云南鲜切花背后藏着哪些创新故事?
研究团队带头人蔡艳飞介绍,花卉种业是产业链的核心与制高点,此次月季新品种的集中展示,标志着自主育种的重大突破。团队通过“周年多轮育种”等核心技术,构建了高效育种体系,大幅缩短育种周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蔡艳飞:以前传统的育种就是我们申报一个新品种,可能到它测试完成要4到5年的时间。但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整个育种周期,从杂交到整个测评完成,时间缩短了50%多。
此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新品种选育与市场的共同难题。近年来,科研机构与本土企业建立起“联合育种”机制,通过共享知识产权,让国产新品种真正走出实验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蔡艳飞:我们选的品种,是结合整个市场选育出来的,一旦产生新品种,就快速测试、快速推广,所以就实现了跟整个市场的无缝链接。
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1400亿元。高品质鲜花背后还藏着哪些科技种植手段?
在昆明市晋宁区千亩连片的智能化温室大棚里,不同品种的鲜花含苞待放,从根部到枝头,全方位享受着“科技管家”的精细化管理。
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生产部部长助理 李鑫:植株根部附近的这几条管道就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它能够为植株根部提供精准灌溉和施肥。
大棚中还配备了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终端计算机收到数据后,会自动调节风机、天窗、遮阳帘和高压迷雾系统,为鲜切花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破解了传统种植的难题。普通大棚一年最多产3到4茬花,而智能化温室能种6到7茬,亩产可达16到18万枝鲜切花。此外,采后处理中心的自动化流水线高效又精细,自动分选机每小时能处理6000枝鲜花,通过花头大小、花枝长度、开放度三个维度,可精准划分28个等级。
现代化农业手段不仅让鲜花品质跃升,更让云南鲜花加速“出海”。今年第一季度,云南省鲜切花出口额达2.7亿元,同比增长48.2%,产品远销泰国、日本、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