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交锋谈判有突破,各国看清特朗普“纸老虎”本质,美国的霸权大棒还能挥舞多久?
【特朗普外强中干的本质已经被识破】
当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锤”敲响时,中国用实力和智慧打出了一副强势的“回旋镖”。这波操作不仅让世界目瞪口呆,也给各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外交课”。
彭博社指出,中国通过对美示强,在贸易协议上的收获,让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他们与特朗普政府交锋时所持的策略。看来,过去那些对美国政策唯命是从的国家,可能要改头换面了。
回到中美的交锋主场,日内瓦谈判后的突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双方同意在90天内降低关税,而税率下调115%的大幅度惊得一众国家合不拢嘴。这次谈判的结果让各国看清了特朗普外强中干的本质,更让一些经济主体意识到,也许自己在面对美国霸权时,也能多一些从容和坚定。
【欧盟对于与美谈判不再急于求成】
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欧盟。《华尔街日报》曝出欧盟官员的态度转变。他们一边表示,对现有的美英和中美协议不太满意,一边也从中吸取经验,不再急于求成。欧盟的精算不难理解,与美国之间的关税协商如果不够分量,自然不能轻易“点头哈腰”。
更让人意外的是印度,竟然也把目光投向了关税杠杆。据说,莫迪打算以眼还眼,正计划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关税,以此回应美国此前对印度钢铝产品加税的动作。印度的这种强硬姿态,颇有几分效仿中国“硬骨头”的味道。
日本似乎也不甘落后。首相石破茂直接在电视上表态,表示在关税谈判中与美国做到零关税才是他的目标。这种直言不讳的姿态,似乎借鉴了中国在谈判桌上的策略。
当然,中国在这场博弈中表现出的战略定力,并非谁都能学到精髓。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
【中国在中美博弈中表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
首先,中国的近代史虽然有着屈辱的经历,但这些经历却成为中国如今极强“防剥削”本能的来源。这种集体记忆让中国在面对美国的贸易施压时,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关税战不是简单的商业斗争,而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在美国关税压力下,越南选择妥协,希望通过降零关税来换取美国的友好态度,然而却没能如愿。可以说,越南缺乏中国那样的历史深思熟虑和战略定力。
其次,中国的抗风险能力来源于其完备的工业体系,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以中国的光伏产业为例,它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全球市占率中处于霸主地位。当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加税时,中国企业反而加大创新力度,顺势而上,这无疑强化了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中国光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除了历史和工业,灵活的政策调整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中国能够巧妙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从财政、税收到出口信保,多管齐下,抵消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反观美国,内部政治博弈频发,利益博弈导致政策难以推行,这使其在应对关税战时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此外,中国的多元化贸易市场进一步分散了风险。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加深了贸易往来,尤其与东盟和欧盟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自然可以另辟蹊径,减小对美贸易依赖。比如在全球大豆市场上,中国迅速转向巴西等供货国,以保证国内需求稳定。
【巴西大豆取代美国市场份额】
这与加拿大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加拿大的贸易高度依赖于对美出口,因此在谈判桌上常陷入被动。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高压政策,加拿大时常被迫做出妥协,难以像中国那样灵活自如。
尽管其他国家面对美国霸权时仍显被动,中国却以自身行动树立起一种榜样。只要世界各国能团结起来,美国也将不得不重新计算自己的实力和策略。在这场全球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更多取决于智慧和底气,而非单靠蛮力或妥协。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更需要的是一种全球视野的开拓,以及在复杂局势中实施有效策略的能力。中国已经给出了一个范例,未来各国如何选择,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