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5年3月,延安清凉山下一座普通的窑洞里,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用膝作桌,以石当凳,用锅灰兑水书写笔记,点燃了人民气象事业的星星之火。就在这里,中国第一个气象训练队诞生,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气象事业发展序幕。
让我们一同深情回顾人民气象事业的红色起源,重温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求索的奋斗历程;同时邀请新时代气象工作者跨越时空“对话”历史,讲述革命精神如何转化为今天的责任与行动。
风云足迹
在延安,点燃星火
5月,延安清凉山。远远望去,在蓝天的映衬下,白色的天气雷达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由先进气象科技凝结而成的雷达站,守望着革命圣地延安及其周边地区的风云变幻。沿着雷达站后山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向下走,就会发现一排简陋的窑洞。虽然门窗破旧、墙壁斑驳,但正是在这里,诞生了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人民气象事业80年光辉历程,就从这里起步。
将时间拨回1944年,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正在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盟军节节胜利,日军全面败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美军当时在成都、昆明、衡阳等地设有空军基地,以大型轰炸机轰炸日本控制地区乃至日本本土。在轰炸日本本土时,飞机常因油料不足需要在华北地区迫降,因此急需解放区的气象情报。美军观察组为此到访延安,在凤凰山麓建起了气象台。与此同时,美方还提出派人到解放区各地建立气象观测点。
事涉主权,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严词拒绝。他说:“我们宁可不要任何器材,我国主权不容侵犯。你们若真有诚意,请在教学上给予指导,边区各分区和其他根据地的气象站,待我们学员毕业后自己建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气象观测站,美方负责协助训练人员并提供设备。就此,组建气象训练队提上日程。1945年3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无线电通信训练队第四区队正式成立。由于诞生在清凉山的窑洞里,又主要学习气象技能,因此又称清凉山气象训练队。
当时的清凉山可谓群星荟萃,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重要宣传机构均设立于此,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来自党中央的声音。现在,这座“革命山”“新闻山”又多了一个新角色——“气象山”。
担任清凉山气象训练队教员的有两人,一位是美军气象人员,另一位是当时延安唯一学习过气象专业的张乃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专业的青年。
右一为张乃召 来源:中国气象图片网
训练队许多学员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在为期三个月的短暂培训中,他们既要学习气象知识、观测方法,还要掌握通信技能,任务不可谓不繁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张乃召与美方教员密切合作,在课上尽量讲慢一点、细一点,课后又牺牲休息时间,耐心辅导、答疑。
不仅知识需要从头学起,物质条件也非常艰苦。窑洞中的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因此学员上课时只好用双膝当桌,石头作凳。由于没有电灯,天气好时,大家往往在院子里上课。印讲义的纸张是延安生产的土造纸,油墨印上去读起来很费劲。书写用纸也非常缺乏,大家记笔记纸不够,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找来旧线装书,翻过背面作记录,有的把笔记写在旧讲义的空白处。至于写字的墨水,更是就地取材,以锅灰水制墨作为代用品。生活条件同样艰苦,大家吃小米、土豆、南瓜和萝卜,有时一连几天只能吃高粱和黑豆,晚上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炕。夜晚需要照明,就几个人共用一盏旧墨水瓶制成的小油灯。
艰苦的学习与生活,完全没有使这批年轻人气馁,反而磨炼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培养了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每一天,从起床、出操到上课、讨论,再到晚上点名、熄灯,生活高度紧张、富有节奏。学员们有时也会在晚上出来散步,看着延河两旁窑洞里的灯火,畅想自己未来去解放区开展气象工作,心中感到格外自豪。
就这样到了1945年5月,训练队结业的日子到了。结业典礼地点选在王家坪军委礼堂。在这里曾经召开过劳动英雄大会、接待过中外宾客、制定过抗日战争策略,如今,又要走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了。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到会讲话:“你们是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你们开展的气象工作,是我党气象事业诞生的标志。”他还鼓励大家毕业后,到各地去要努力工作,很好地完成气象观测任务。随后,他亲自主持草拟,签发了气象观测工作细则和观测员须知,规定了气象报告、详细观测项目与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学员们毕业后,被分配到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先后建立了6个气象观测站。他们赶着骡子,驮着木箱,箱中装着气象观测仪器和收发报机,有的走在大山里,有的走在密林中,历尽艰难赶赴各自的目的地,建立起观测站,发出一份份对飞行、作战至关重要的气象电报。据美军观察组组长 D·包瑞德上校回忆,“惊人的、大量有用的报告通过这些小型无线电台发出。”
而更为值得铭记的是,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学员们所建立的,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气象观测站。人民气象事业的星星之火,正是从此时开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渐次点燃。
图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延安清凉山探空观测场 来源:中国气象图片网
风云激荡八十载
延安精神薪火传
站在清凉山这片承载着人民气象事业初心的热土上,我的目光停留在气象训练队的窑洞前。作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研修中心(陕西)负责人,更作为这段红色历史的守护者,每当指尖触碰这里的每一块青砖,仿佛它们都在诉说着人民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的精神赓续。
八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们的前辈在土炕上用膝盖作桌、锅灰为墨,将“观天测地、服务人民”的信念根植于气象事业的基因。
作为新时代气象工作者,我们始终铭记先辈“把忠诚镌刻在风云之间”的嘱托,我们联合延安市气象局深入开展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创业史研究,广泛收集珍贵资料,复原观测场、制氢房等历史场地,为气象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秋季,我们带领全国气象部门党办主任培训班上50余名干部学员在窑洞前重温入党誓词时,这些年轻同志抚摸着斑驳的观测仪器无不震撼:当年前辈们正是用这种手工打造的云幕灯,在战火中建立起覆盖陕甘宁边区的气象观测网,为党中央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培训班学员在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研修中心(陕西)
我们深知,守护红色根脉不仅要保存历史遗迹,更要让精神火种代代相传。通过“理论讲授+场景还原”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延安时期气象业务与服务》课程搬进课堂,让学员体验手工绘制天气图。同时,通过微党课、红色故事会、唱红歌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员参与度,强化学习效果。当现代气象雷达的荧光与历史文物交相辉映时,年轻一代气象人真切体会到:从手摇计算机到数值预报,从人工观测到风云卫星,变的只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一代代气象人“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职业精神。
站在人民气象事业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在《新时代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指引下,我和团队将继续发挥延安人民气象发源地旧址的独特优势,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的精神家园,以及面向中高级干部宣传气象精神、宣讲防灾减灾工作的窗口和平台。同时,我们也将着力提升培训能力和质量,努力在各级气象部门中发挥国家级气象培训机构的重要补充支撑作用和面向基层培训的主体作用。
抚今追昔,我时常对青年干部说,当年,先辈在清凉山丈量的不仅是经纬度,更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坐标。今天,我们继承的不仅是气象事业,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八十载风云激荡,新时代征程再启。当数字化雷达在当年观测场旧址拔地而起,我们更加清醒:气象事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站在先辈的肩膀上实现的。作为国家级气象培训机构,我们将永葆"山丹丹花红艳艳"的赤子之心,为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时代气象干部队伍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气象报》5月15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