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定音:除了汽车门把手,还有哪些反人类设计需要规范?

2023年11月13日,一锤定音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汽车设计不能反人类。文章抨击了一些汽车设计中的“反人类”现象,比如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窗无遮阳帘、旋钮式换挡、电子后视镜等等。

文章指出,汽车设计不能盲目追求好看时髦,而应该尽可能人性化。让驾乘人员使用车辆时,更方便、更顺手、更舒适。操作起来更简单、更快捷、更实用。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味追求时尚而忽略了安全、方便和舒适,那样的汽车设计,真的可以称之为“反人类”。

图片

当年12月2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小米汽车的第一款车小米SU7首次正式亮相。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在演讲时得意地说,小米SU7的半隐藏式车门把手,得到了很多赞誉。

后来才知道,小米SU7的半隐藏式把手是电子的而不是机械的。一旦汽车断电,车门照样打不开,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工信部正在制定技术标准加以规范。除了门把手,近年来在汽车设计中还存在不少“反人类”设计,都必须加以规范

全触控座舱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自从特斯拉采用全触控汽车座舱,用屏幕取代物理按键之后,许多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厂家群起效尤。似乎没有触控屏就落后了,就跟不上时代发展。

图片

然而,全触控座舱存在极大安全风险。一是驾驶员容易分心。研究表明,触屏操作分心时间比物理按键平均多2-3秒,相当于时速60公里盲开了33至50米。欧洲U-NCAP战略总监马修.艾弗里披露了一个数据,触控操作导致的分心致使事故激增30%。

二是菜单层级复杂,紧急情况下无法快速调用功能。

三是触控反馈缺失,特别是在颠簸路面,误触率比较高。

四是一旦出现系统延迟或死机,基础功能无法使用。

五是反光与指纹污染。强光下屏幕反光影响可视性。指纹残留降低界面清晰度。

图片

大众汽车设计总监安德利亚斯.明特最近承认,虚拟触控是大众汽车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实体按键将全面回归。音量调节,空调温度,风速调节,双闪警示灯等实体按键将会成为永久配置。

从2026年开始,缺少喇叭、雨刮、转向灯,双闪灯SOS等实体按键的车型,将无缘欧洲五星安全认证(E-NCAP)。据说中国C-NCAP也在考虑欧洲同行这一做法。

还有哪些不合理设计需要规范

除了隐藏式门把手、全触控座舱,汽车设计中还有不少不够人性化或使用不便,常被吐槽的“反人类”设计。比如电子换挡设计不合理,换挡逻辑复杂或操作不直观,容易误触。旋钮式换挡新手容易挂错挡,紧急情况下可能延迟。

图片

为了追求造型美观牺牲实用性,一些车型后视镜尺寸过小或形状不规则,导致盲区增大。电子后视镜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一些车型复杂的车机菜单逻辑混乱,功能菜单层级过多,常用功能需多次点击才能调出。操作过于复杂而被消费者诟病。

一些车型采用大面积玻璃天幕式车顶,但未提供物理遮阳帘。夏季车内温度高,防晒效果差,而且光线太亮。有一张照片显示一位坐在全景天窗车辆后座的妇女,因为没有遮阳帘而在车内打着伞。

图片

一些车型自动雨刷灵敏度不可调,或雨刷控制集成在方向盘拨杆上,雨天操作不便。

一些车型为节省空间取消备胎,但在偏远地区爆胎时无法应急。

汽车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大量的黑科技正在越来越多应用到汽车上。但是,汽车黑科技并非越多越好,电子元器件不可能完全取代机械元器件。在稳定性方面,一些机械元器件要优于电子元器件。传统汽车设计中的优点不应该被放弃,而应该继续坚持。

汽车设计的宗旨应该是简单、实用、安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体验感为主。一些反人类设计过度追求造型、成本控制或技术路线(如电动化、智能化)而牺牲了实用性。

图片

汽车设计追求科技感、现代感没有错,但一定要平衡设计。要保留关键功能的物理控制,同时利用语音,AI预测等技术,弥补触控缺陷。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智能混合交互,而非盲目追求屏幕数量。

随着用户反馈增加,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改进,回归物理按键、优化车机逻辑等。希望各界共同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汽车设计回归理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