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就是个怕被女儿丢下的女孩而已」

文 /美亚

母亲节那天我没有发文,朋友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母亲这个身份在我这里已经脱敏了,生物荷尔蒙的影响完全消退,母爱在日常生活中融成习惯与自然,没有歌颂的必要,也没有什么好叫屈。

这种生物激素的设计相当人性化,因为往往在荷尔蒙殆尽的时候,小孩们也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另外一种确实不怎么可爱的物种,节约了母体的情绪和付出。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研究,模糊的结论是,青春期女儿的讨厌度要远高于男孩,随着他们的长大,女儿才开始回顾贴心,超越儿子。

我家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哥哥还是个给啥吃啥的二愣子,妹妹已经超跑跳进了青春期,总是「不要」、「等一会儿」,没有一句回答不是反问句。

为她做一件事,1%没有让她称心如意,那99%也变成了黑乎乎的脸。

我对孩子的未来没有过多世俗方面的期待,但品格是要调整的。我不想她长大成一个自私的人,祸害身边的至亲至爱。

最重要的是,当她发现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事,会完全贴合她的秩序运转,她会失去很多快乐,变成一个怨天尤人的废物。

教训完她之后,我常常想念她小时候白净甜美的模样,嗲声嗲气,睡觉把脚丫子塞我手心里,也知道她本质上是一个老实孩子。再想想我青春期的时候,哦不,我四十岁了还在叛逆期,又心软了一些,觉得自己是不是话说重了,怕她敏感多思。

而哥哥,骂就骂了,不挑日子。

于是反反复复在气死和内疚的周期中循环度日,总是想起萧红的那句:女人过的就是孩子的日子。

都说母女关系牵绊更深,错综复杂。作为女,我好像已经迈过了爱恨交缠的荆棘,走向了纯粹的孝。但作为母,我才刚刚上路。

我倒一点都不害怕她长大之后挥着「原生家庭是原罪」的大棒来揭发我,我很明白,在母亲做得如何这件事上,在个体层面,母亲本人没有发言权,在社会层面,母亲也没有话语权。

作为「理所应当」的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还需要履行其他社会身份的母亲,有自己的盲区。很可能孩子耿耿于怀的伤痛,在母亲那里就是平常的一个下午。

对于一个平常的下午,母亲要如何自省?在她的人生中,太多的下午她分身乏术。

看《妈妈和女儿》里的女儿,都已经三四十了,依然有数不清理还乱的矛盾。

李嘉格小时和妈妈很亲密,是贴心的乖女儿,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希望妈妈退场,城有边界。妈妈莫名其妙:你的城不就是我的城?

程潇和妈妈,像两座孤岛,妈妈靠近都会本能躲避。

图片
(原创公众号:美亚在港村)

程潇16岁坚持出国女团培训,妈妈反对无效。她在外咬碎了后槽牙吃尽苦头,父母离婚,她回国。妈妈得了乳腺癌,她担起重任,什么苦痛都不和妈妈说。

图片
(原创公众号:美亚在港村)

好像怎么都不行。我一直在想,进退有度的完美母亲存在吗?小时候亲密无间,长大却要求她收起爱意;小时候尊重天性,长大了却会怪她没有高瞻远瞩规划的儿女心。

完美母亲的要求下,好像并没有把母亲当成一个连续统个体,她需要随着孩子不同时期的要求设定好程序,到点强运行。

黄圣依和妈妈就更有意思了,弹幕里总说理解了黄圣依为什么会被杨子诓骗,因为她的妈妈就无比固执强势,对黄圣依颐指气使,极尽打压。

我不否认这一点,但事实上黄圣依,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嫌妈妈带的衣服太老旧,把行李箱都换掉,导致妈妈没有裤子穿;妈妈三令五申不肯要阿姨,她五次三番重提;妈妈想聊天,她强迫她休息。

图片
(原创公众号:美亚在港村)

这大概就是母女关系欲说还休的一棱呈现:我所痛恨你的部分,终将成为我自己的血肉。

看起来,陈梦和她妈妈的关系最健康,两人有话聊,不争吵,互相有爱意和尊重。可这真的是万中无一的运气。

陈梦五岁就继承母业打乒乓球,在教练那里挨训,妈妈回来再训一顿,陈梦小时候最惧怕妈妈。

图片
(原创公众号:美亚在港村)

假若陈梦不是争强好胜的性格,假若她并没有继承天赋,假若她心思敏感一些,不那么阳光,更重要的是,假若她没有成为万众瞩目的奥运冠军。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就是另外一个被母亲盘剥、控制的叙事了。

如同朗郎一般,功成名就让伤疤成了勋章,让「为你好」成为了正当合法「计深远」的良苦用心。

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注是孩子的未来,和亲子关系的全部。

图片
(原创公众号:美亚在港村)

所以,好难啊,我有时候觉得,亲子关系也是一种基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可能依然浑身是病;但有的人私底下烟酒都来,纵欲无度,却钢筋铁骨,福寿绵长。

而我们大多数人,磕磕碰碰卡在亚健康的状态中。

那天看心理学教授訾非的采访,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母女关系为何那么复杂。他说因为「重男轻女」是写在基因里的,女儿相对儿子,代表母亲后代数量的稀少。

这是一种学术视角,可供参考,并且訾非老师是男性,能对母女关系有所研究,是一种进步,也拥有更客观的思考。

而弗洛伊德学派,把母女关系描述成一种「抑郁」,因为女儿无法替代父亲,与母亲「恋爱」,所以把「丧失对象」内化于自己的身体中。

但是,我总觉得,性别研究领域有天然的沟壑,没有沉浸式的体验,就无法感同身受。我觉得母女关系的复杂的根源,来自于女性充沛的情感。两代人充沛的情感,被个体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压迫性双重挤压,冲向对方,于是万千形态,各有滋味。

这也不妨碍我,依然看母女综艺看得泪流满面,看李嘉格说「妈妈就是个怕被女儿丢下的女孩而已」。

图片

看程潇妈妈因为想让程潇适应没她的人生,而选择独居。

图片

充沛的情感是一种束缚,也是专属于母女的独家体验,就像妹妹惹完我,冷战中还坚持要跟我晚安吻一样。

也像就算我们亚健康,也依然会珍视我们唯一的躯体一样不是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