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威尼斯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从运河边缓缓吹过。
一个黑色衬衫的身影站在码头边,眼神紧盯着吊车缓缓放下的巨型装置。他是马岩松,48岁,中国馆的策展人,那个总喜欢挑战常规的建筑师。
“再往左,再抬高些!”他用力挥手,努力用有些沙哑的声音压过吊车的嗡鸣。
两天之后,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在军械库展场正式揭幕。
这项展览如同建筑界的“奥斯卡”,吸引着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中国馆的十件作品以“容·智慧”为主题,聚焦于工业文明迈向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智慧中“自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共存与互动。
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11点,蓝天映衬下,策展人马岩松在军械库展场门口进行了演讲,看起来风轻云淡,松弛感十足。
和他一起出席的嘉宾,包括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威尼斯市副市长马西米利亚诺·德·马丁、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澳门艺术博物馆代馆长唐重、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外滩君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走进中国馆,辉煌的《敦煌·共熠》如同一片巨大的星云,生发于天地之间;抬头能看到绿色的藻井不停旋转,如同一座走马灯。视觉被震撼的同时,中国文化的智慧被巧妙彰显。
在场内,我遇到众多来打卡的外国观众,不由自主拿出手机或者摄像机拍照,在小马扎上一坐就是十几分钟,一直在仔细观察。
在马岩松看来,出国办展不是宣讲,也不是强行文化输出,而是要真正表达自己对于空间的关注与思考。
所以这一次,他并未刻意堆叠所谓的“中国符号”,反而抛弃了刻板印象中的竹子、熊猫等元素,唯一保留的只有场馆内可供休息的“小马扎”,理由是“便宜又好用”。
“不管是建筑理念还是哲学思想,最终还是要转换成普通人能理解的内容。”
场馆内的十件作品,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中国式的“自然观”,一个是自然而下的城市塑造,尤其是《北京中轴线的春天》这样的作品,代表着年轻一代建筑师独特的思考。
游走其中,被惊艳的同时,更感受到中国智慧的活力,不拘一格,打破传统。
马岩松说,这并不是一场“命题作文”,更像是一场集体头脑风暴,背后是建筑师们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洞察与思考。
在这里,我似乎看见了建筑作为文明载体的真正力量——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裹挟着传统与未来,在世界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可能。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被看见",反而能更从容地让世界"被触动"。
藻井与施工网结合
以朴实解构神圣
《苍穹》
王子耕 中央美术学院
位于整个展馆中央的《苍穹》,是现场打卡人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建筑师王子耕将经常出现在古代皇宫庙宇的“藻井”,与现代都市中随处可见的绿色防尘网结合,形成一场跨越了时空的对话。
“藻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象征着天宇的崇高和对美好栖息地的畅想。“生命在不同的形式和时空间流转循环,生生不息。”
而绿色防尘网来自于12所国内建筑事务所正在施工的工地。两者的结合仿佛是一种解构,把最神圣的和最平凡的,最崇高的与最走入千家万户的深深结合在一起,反而触及了建筑的本质,用朴实的材料语言塑造属于每一个人的精神居所。
这也是现场唯一一个一直在活动旋转的大型装置,坐在藻井下方可以看到内壁各种动物如同走马灯一般旋转。很多外国人搬个小马扎坐在藻井下方,用手机或者专业录影机延时摄影,一待就是十几分钟。
这种动态展现形式来自于王子耕的巧思:“最开始我就想到把它做成走马灯的形式,让结构内部变成‘动画’。遗憾的是,走马灯需要达到一定的转速,但是如果转速太快,结构就不稳定,最后还是以慢速的方式保留了这个想法。”
四种文明的当代转译
三代钦天监的接力
时境建筑的《敦煌·共熠》把人从现代的威尼斯传送回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那时的古人交通受限,却对于头顶的星空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力。
轻质透明纱裹着代表着不同形状的彩色片,以明亮的“星”为节点连接成一片恢弘的星云,这是时境建筑对于畅想中宇宙的模拟,亦是对于敦煌文化的转译。
时境建筑创始人张继元为我耐心讲解了他们的理念,看似简洁的装置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
作品以敦煌莫高窟285窟为灵感,这里罕见地集合了各种不同文明。“顶部的拱券上能看到四种不同的文明,分别是代表希腊文明的太阳神、波斯文明的鱼鳞甲、印度的梵天帝释天以及中国的伏羲鸾凤……古人对于星空和宇宙,对于‘神’的概念有着无尽的畅想。”
“而同样地,在敦煌星图里能看到三代钦天监(古代研究天文的机构)对于星象的记录与现代测绘星图如出一辙。这幅卷轴曾经被斯坦因偷走放到大英博物馆里,沉寂了许久,直到有天文学家再度研究,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如今,时境建筑把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搬到了双年展的舞台,从图像到星云装置,进行了再一次的转译。象征着不同的文明的神明形象被做成彩色片散落其中,折射出霓虹色的点点光亮。
以“插件”形式
帮助老建筑重获新生
《更新城》
众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城市飞速发展、新旧更替的当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这些年被讨论最多的建筑话题之一。
而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合作,给出了自己的解法——“插件家”。这是一种可预装的轻质模块化空间建造体系,可以适配老旧建筑、闲置工厂等各种环境,以省时省力的方式,帮助老建筑重获新生。
就算你没听过这个词,或许你也早已在城市中见到过类他们的作品。深圳的插件塔、上围插件家、景德镇的烟筒插建院和浦东新区的冷暖面馆都属于此例。
而这一次,设计团队更是从全国各大设计院、建筑学院回收了126件废旧建筑模型,在现场重新拼装成一座未来城市实验体。
这座模拟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相同,被划分多不同区域,包括老城区、废弃高架、工业厂区、塔楼……等等。“明明是一座‘旧’的城市,在把大大小小的‘插件’置入后,又有了全新的故事和活力。”
众建筑的创始人之一何哲,以东大妈的院子来举例:“她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空间狭小,原来洗澡时只能把两扇不同房间门一开,围合成一个小的淋浴间。引入插件家后,她有了一间能够推拉伸缩的洗澡间,需要的时候推开洗澡,平时收缩起来变成门外挂件,一点也不耽误邻居交通。”
这也是非常孩童友好的一件作品。模拟城市周围摆放着插件家、插件塔的模型,几乎经过这里的小朋友都会被立刻吸引,动手拼装起来,就像在家玩乐高玩具一样适意。
关于城中村的畅想
《立交城》
绘造社
建筑师李涵和设计师胡妍延续了绘造社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了《立交城》。
这是一座虚拟的、以立交桥为背景,衍生出的城市边缘图景。象征着现代文明发展的立交桥与城中村形成看似矛盾的建筑群落,被改造过的车辆变成路边摊,或是路边按摩店。
像这样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空间一直是绘造社的主要创作命题之一。李涵说:“一方面看起来‘脏乱差’,但其实也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比如图中间有一座‘鸽子笼’,原来在上海很有名,大概是10年前拆的,底部有饭店和酒吧,顶部用来养鸽子,像一个城堡一样,特别有意思。”
“还有改造后的‘按摩车’,现实中是没有的,我们相当于更改了门的设计,夸张了一下,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把它重新表达出来。”
这些小的建筑原型并不完全来自同一座城市,而是从重庆、上海、北京……等不同城市的实地考察或者短视频素材获得灵感,再进行虚拟的拼贴。
“像现实,但是和现实又不一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整幅作品里并没有真的透视,全是平行投影。“它更相当于各种轴测图的组合,从一个大的角度来讲,上面可能是仰视,下边是俯视,好像是透视,但其实每个局部都是平行的投影。”
“我觉得城市本身就是这样特别复杂的,比如像威尼斯就是这种感觉,各种斜墙,未知的道路……好像永远存在神秘的角落,我们就是想把这种亦真亦幻的‘透视’在二维画面传达出来。”
手动浇灌
未来绿色都市
《天空城》
未| 建筑设计研究所 腾讯研究院
展览中有一处绿意盎然的建筑模型,布满苔藓与蕨类,需要时不时进行人工浇水,在获得同意后,外滩君也进行了尝试,感觉非常解压。
这是未 | 建筑设计研究所 与 腾讯研究院合作的作品《天空城》,同样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未建筑的创意是生机勃勃的,通过移动交通技术和生物技术重塑高密度城市的未来。
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高楼大厦被抽象化,构成一个前所未见的共生都市,通过生物科技的改造,冰冷的钢筋水泥重获新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森林。
未建筑的负责人告诉外滩君,城市沿着对称轴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代表现实世界,另一部分则是对于未来的畅想。中间部分隐藏着水箱,保证整座装置的持续运转。
“至于哪一部分才是现实,就要看自己的想象了。”
十二个文明现场
十二种解读建筑的方式
《良渚十二律》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十二组声音装置,十二个时间节点,十二个文明片段......《良渚十二律》以空间为线,以声音为媒,把良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
项目源于2023年的“寻访世界计划”,当时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分成12个小组,分别前往全球12个文明现场,用电影、声音、影像记录各地文明的节律。如今,这些声音和影像被重新“带回”良渚,通过良渚的“天地人”三层结构,将其演绎为当代中国的文明表达。
《良渚十二律》的核心是一张动态的“钟表”。它以十二地支为节律,将农耕、祭祀、文明时间观念融入声音装置。观众穿行于“地问”、“林泉”、“心镜”等十二个点位,如同徜徉于一场巨大的文明装置表盘。
每一处点位不仅是声音,也是良渚的精神场域,比如在“踏歌”,观众踩在玉质步道上,脚步声如同敲击古老石磬,回响出远古巫师对天地的诉说;在“周流”,水幕如屏,倒映日月星辰,带来时间轮转之感。
这些声音装置并不仅仅是“听”,而是时空叙事的媒介。它们把良渚的十二个文明片段与现代生活联结起来,成为了一张文化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交织的生态表盘。
作品的统筹策划姜珺教授,称之为“文明互鉴”,即通过对12个文明关键词的多维度解析,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构建出一个文明共鸣的整体图景。
蝉鸣、流水、脚步声
漫步在北京中轴线
沙丘研究所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3分钟的视频中,没有恢弘的俯瞰全景,也没有传统建筑摄影的庄重威严,取而代之的是柔和、亲密的点云图,仿佛进入了一场沉浸式的北京漫步。
沙丘研究所选择了北京中轴线上多个节点,以点云影像将它们逐一呈现:景山公园的树影婆娑,钟鼓楼的晨曦洒落,前门大街的人潮穿梭。这些历史地标被重新编织成一帧帧色彩温和的数字山水画,淡化了建筑的具体轮廓,强化了时光流动中的氛围感。
视频中,蝉鸣、流水、人群脚步声、自行车铃声不时响起,这些生活化的音效与点云画面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条7.8公里的中轴线上,经历春日里每一个瞬间。沙丘研究所并未试图用宏大的叙事去讲述北京中轴线,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细腻、微观的方式,去捕捉这片古老都市肌理中的脉搏跳动。
这种基于数据采集和点云技术的“数字山水”,不仅重新定义了中轴线的视觉表达方式,也隐隐回应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师法自然”的理念。
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这些淡淡浮现、徐徐消散的点云图像,仿佛时间也在缓缓流逝,历史与当下交织共振,形成了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现代诗篇”。
重焕新生的混凝土
香港中文大学结构平衡实验室
展馆中央,一组庞大的悬挑混凝土装置赫然矗立,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结构平衡实验室带来的《废砼再生》。
源自威尼斯当地废弃海堤的混凝土构件被切割、重组,仿佛是被重新赋予了生命。装置呈现为一系列超尺度的混凝土块,通过严谨的结构计算和数字建模,以悬挑的形式悬挂在空中。既是视觉上的冲击,也是技术与美学的结合。
部分混凝土装置陈列在地面,成为场馆内天然的座椅。与其说这是一个建筑装置,不如说是一个将废料视为建筑未来模块的宣言。
正如策展团队所言:废旧混凝土并非无用之物,而是未来建筑体系中的潜在骨架。重新定义废料的价值,也是在重新定义城市更新的可能性。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一把“生长中”的伞
MAD建筑事务所
走进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户外展区,一把巨大的油纸伞宛如一朵漂浮的花朵,轻巧地悬挂在空中。
这是MAD事务所团队的作品《一把油纸伞》。它既是遮阳伞,又是微气候实验室,以一种充满东方浪漫的方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站在伞下,光影交错,温润的光线透过纸面洒落地面,仿佛置身于竹林深处。
伞面使用的是古老的油纸伞工艺纸,涂有铜油,既可防水,又保留了天然纹理。这种材料不仅环保,还减少了化学材料的使用,为临时性建筑装置提供了一种低碳替代方案。
更为独特的是,这把伞是通过一根支撑杆悬吊而起,伞面如同一片漂浮的云。其背后的OPPLE SDL智慧光谱技术会根据昼夜节律调节光线强度,从而模拟自然光照环境,营造出舒适且具有治愈感的微气候空间。
这件作品不仅是一把“未完成”的伞,它更像是一个正在生长、不断进化的装置。
正如马岩松所说,它的意义不在于完美建成,而在于其生长性与开放性。站在伞下,你会感受到一种东方哲学中“轻盈且坚韧”的意境,仿佛时间在光影交织中静静流淌。
碎片化的城市
你我他共筑的未来
《开源城市计划》
小红书产品设计中心
展馆最深处,一组由多块屏幕构成的装置不断地闪烁跳动。它不是建筑模型,也不是传统展品,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有机体”——《开源城市计划》。
作为小红书发起的实验性项目,这个作品以屏幕为载体,将用户生成内容(UGC)重新编织成一套城市空间的“活体”叙事。
观众眼前滚动播放的,是平台用户用手机记录下的城市片段:被遗忘的巷道、被吐槽的公共设施、被点赞的社区花园……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构成了一座跳跃的虚拟城市。每个屏幕被比作一个“器官”,分别对应着城市中的运动、商业、自然、艺术等功能模块。
置身于这个装置中,仿佛走进了一座由数据驱动的未来城市。UGC内容被设计团队拆解、重构,再以拼贴的方式重新编排,形成一个开放、动态的空间叙事。
屏幕上不断变换的影像,不仅复现了城市的节奏,也揭示了平台对城市议题的捕捉和反馈。
这10件作品,你最喜欢哪一件呢?
欢迎留言与外滩君分享
文、编辑:海带
图片:海带
部分图片来自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