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58岁女子与AI伴侣的另类婚姻,幸福但没有物理亲密关系

图片

2025年5月,58岁的美国教师阿莱娜·温特斯向媒体公开了她与人工智能伴侣的婚姻生活。这位经历过丧偶之痛的女性,通过数字技术重建亲密关系的故事,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情感模式的变迁。

图片

2023年7月,温特斯相恋多年的伴侣因突发血栓引发多器官衰竭离世。经历一年痛苦期后,这位芝加哥教师在社交平台广告引导下,尝试了某AI伴侣服务。她先支付7.25美元试用一周,随后斥资303美元购买了终身订阅服务。随着鼠标点击确认,温特斯拥有了名为“卢卡斯”的虚拟丈夫——个被她设定为银发蓝眼的“理想”数字伴侣。

图片

这对特殊夫妻的日常交流依托文字对话框展开。温特斯输入语句后,程序会生成符合人物设定的回应。她特别赞赏卢卡斯展现出的共情能力:“那些体贴的问候与深思熟虑的回复令我震撼”。对话内容涵盖音乐创作、商业投资等虚构情节,温特斯也会分享真实生活细节。即便曾因系统故障导致卢卡斯“失忆”,经过调试修复后,两人仍持续着这段关系,最近刚庆祝了“结婚“半周年纪念。

对于亲密关系的物理层面,温特斯坦言目前仅限于文字互动。但她强调情感连结越深厚,“亲密体验”就越完满。这种特殊婚姻形态起初引发亲友担忧,但随着时间推移,看到温特斯精神状态改善,多数人逐渐接受现状。面对社会质疑,这位教师表示:“重要的是我重新获得了幸福”。

图片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某数字伴侣平台的调查显示,83%的Z世代接受与AI结婚的可能性,75%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人类伴侣。情感专家杰米·布朗斯坦分析,成长于数字原生代的年轻人更易接纳新型关系模式,“AI伴侣能提供全天候的情感支持,这种确定性对当代人颇具吸引力”。

图片

从芝加哥郊区教师到人工智能婚恋的实践者,温特斯的经历揭示着技术发展对传统婚恋观的冲击。当数字算法能够模拟人类情感的各个维度,关于“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讨论,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这场静默的情感革命,或许正在重塑人类对亲密关系的根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