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稳楼市仍需要重磅新政跟进,白名单贷款能救房企吗?

近期国家密集出台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组合拳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从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到商业贷款预期降息,再到超6万亿"白名单"贷款快速落地,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决策层稳定楼市的决心。但面对持续低迷的销售数据和房企资金链压力,这些政策究竟能发挥多大效力,业内仍存在不同解读。

从政策力度来看,此次利率调整确实给购房者带来实质性利好。以公积金贷款为例,首套房利率降至2.6%的历史低位,30年期百万贷款累计可节省5万元利息,相当于直接降低了购房成本。商业贷款利率若如期下调至3.01%,也将形成近十年来的利率洼地。这种直接让利消费者的做法,对于刺激刚需入市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利率下调叠加限购政策松动,已经促使部分观望客户结束等待。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已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房企融资困境和债务压力才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白名单"机制已审批通过6.7万亿贷款,覆盖1600万套住房建设,但实际落地效果仍需观察。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保交楼"项目,对于缓解房企整体流动性危机作用有限。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10.1%,反映出市场信心仍未实质性恢复。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政策更多是解决存量问题,而要真正激活市场,还需要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首先是改善房企融资环境,除了项目白名单,更需要建立针对优质房企的融资绿色通道。某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资金主要流向项目层面,而房企集团层面仍然面临再融资困难,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破解。"

其次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政策提及的"好房子"建设和城市更新,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发力重点。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改善型需求潜力巨大,但需要配套政策引导产品升级。有开发商建议:"如果能在容积率奖励、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有效激发企业参与高品质住宅开发的积极性。"

第三是需关注市场分化问题。当前政策红利更多惠及重点城市,三四线城市仍需更精准的扶持措施。某研究院报告显示,非核心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仍在延长,单纯依靠金融政策难以扭转供需失衡局面。

综合来看,近期政策组合拳确实为市场注入了稳定剂,但要实现楼市企稳回升,仍需更多精准施策。一方面要继续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释放合理住房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房企融资模式,防止风险扩散。未来可能出台的配套政策,如REITs扩容、专项借款等工具的应用,都值得期待。正如某智库专家所言:"稳楼市需要长短结合的系统性方案,当前政策只是打开了局面,后续还需要更多制度性创新跟进。"

市场普遍预期,随着政策累积效应显现,三季度或迎来关键转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政策发力不仅要解决短期困难,更要为构建新发展模式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平衡短期维稳与长期转型的关系,将成为考验政策智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