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极氪私有化,大棋胜负手

图片

作者 | 王秋凤





5月7日,吉利出人意料地宣布,计划收购极氪在纽交所发行的全部股份。如果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吉利当天提交的非约束性报价函,收购极氪的价格为普通股2.57美元,或者存托价(1ADR=10份普通股)25.66美元,溢价13.6%。‌消息公布当天,极氪上涨11.51%,收于25.19美元,基本吃掉了溢价。


图片


回归“一个吉利”,力度空前


此举大大超出我们的预估。即便去年11月《台州宣言》,明示吉利开始战略收缩。但在我们以往的分析中,都认为会保留吉利、极氪两大集团的架构。此后领克与极氪合并,坚定了这一看法。现在看,收缩转向的剧烈程度,的确就向着“一个吉利”方向前进。


当初福特沃尔沃卖给吉利的动作,就以“一个福特”的名义实施。如今,吉利也走“一个吉利”的路线,貌似殊途同归。


当然,吉利和福特实施新战略的时机上,有巨大的不同。福特当时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还欠着联邦政府的救助贷款。此前已经连续出售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品牌,连亏的沃尔沃也被兜售,福特意图进一步缓解财务危机。因此“一个福特”是一种被动选择。


吉利的选择要主动得多。2024年吉利毛利率15.9%,毛利润382亿元,净利润166亿元,现金储备389亿元,创历史新高。


固然可以说看到了地平线上的“乌云”,但就因为销量和盈利双增长、经营局面稳定的前提,与“一个吉利”的战略大转弯,很难对应上。即强力收缩的决策,来自于什么底层逻辑,并不清晰。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内外信息差造成的。即站在吉利决策者的角度,做这个决定是合理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我们也只能做一些猜测,争取补上信息缺失的短板,让吉利与极氪合并的决策,变得符合逻辑。


图片


猜测一:吉利对美股估值一直不满,而当前是私有化的合适时机。


2024年5月10日极氪在纽交所上市,估值52亿美元,但未达大股东吉利的预期。后者本来希望的估值为100亿美元。


而且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时就试图以迫使中企在纽交所退市为筹码,取得对中国贸易谈判优势。2021年1月后,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先后启动摘牌退市进程。具体做法是将股票转至港交所承接了部分美股投资者的交易需求,维系流动性,避免了大规模回购股份。


只不过特朗普随即下台了,民主党政府对继续推动中概股退市,没什么兴趣。


当前特朗普又玩这一手。他声称“所有的选项都摆在桌面上”,暗示可能禁止“可变利益实体(VIE)”在美国上市,目标是286家在美上市公司。当然,此举不仅将造成大混乱,还将削弱美国作为全球头号融资市场的地位。问题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他做了好多次。把筹码拿在手上,也是一种威慑。即便留下来,美国财政部也时不时拿《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威胁中概股。谁都知道眼下中美双方不可能就审计底稿达成长期共识。


在宏观负面氛围下,极氪面临比较大的沽出压力。和去年IPO此时比,即便加上7日当天的涨幅,极氪仍缩水近50%。


即便不考虑地缘政治的影响,单纯从资本角度,极氪大股东吉利,也坚持认为极氪在资本市场表现,与经营基本面背离,估值被人为压低,现在主动退,比被迫退,避免了复杂的三重监管(如果转向港股的话)。起码能以不高的代价回收股票。


极氪退市,也符合国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政策,给集团以整体形式再进行资本运作留出足够的空间。这种前瞻性布局,本质上是对全球资本格局变动的主动适应。


吉利曾经在2020年尝试回归A股,因新能源业务比例不足而搁置。现在与极氪整合后,无论回归科创板,还是在港股二次上市,都扫清了局面。当然,选择后者的话,先让极氪上市,再寻求合并比较方便,但这和吉利先合并极氪的动作不符。因此,要么整体回归科创板,要么整体港股上市,是更大概率的选择。


2021年,因为沃尔沃投资人、工会的反对,也因为估值分歧,吉利与沃尔沃合并上市搁置。极氪私有化之后,吉利有没有可能重拾与沃尔沃的资本重组?


按照《台州宣言》的精神,吉利肯定想这么做,但是当初两个谈不拢的前提仍在,因此吉利对此事应该会保持谨慎。极氪借助沃尔沃欧洲和中东渠道出海,倒是八九不离十。


图片


猜测二:经营层面,吉利相信,合并产生的效能将全面覆盖合并成本,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合并产生的效益积累将更大。


极氪与吉利的合并,再次证明了《台州宣言》不是说说而已,的确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顶层设计。


根据宣言提出的“五大战役”——战略聚焦、整合、协同、稳健、人才,吉利正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品牌归并,重构业务版图。有人已经预测,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研发投入减少10%-20%,供应链成本下降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不知道这些数据的根据在哪里,不过,既然双方都在SEA浩瀚架构上倾注了资源,各方都有“重复造轮子”的问题。领克与极氪之间存在,吉利与极氪之间恐怕也存在。《台州宣言》中要求“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就是承认了这一点。


2025年,前4个月,极氪完成32万辆年销量目标的17.2%,而领克完成39万辆目标的25.6%。如果按照惯性,今年的计划完成无望,如果计划是认真的,需要下重手实施集约化。在新能源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集约化的必要性空前提升。


吉利已经形成高端品牌(极氪,纯电为主)、中高端(领克,混动为主)和主流市场的吉利银河、中国星系列的品牌矩阵。


从品牌区隔的角度看,吉利与极氪合并,不影响客户对两个品牌的差异化认知。而领克与极氪合并的时候,外界有一些担心,这是合理的。比如同属大型SUV的极氪9X与领克900,前者售价较后者高出20%,分别瞄准商务精英与家庭用户。但差异性没有吉利银河那么明显。


在此之前,安聪慧就表示,品牌归并后,产品数量将减少20%,研发架构从分散的“三大产品线”整合为统一的“四大产品线+五大中心”。这种调整指向当前新能源市场竞争规律:在技术趋同、品牌拥挤时,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能力比品牌数量更重要。吉利银河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这一逻辑——2024年销量49.4万辆,同比132%,成为集团新能源主力军。


现在看,《台州宣言》指导下的调整执行仍在进程中。沃尔沃、路特斯仍然保持独立性,但吉利可能将SEA、SPA Evo等架构拿出来和这两个品牌共享,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品牌模块化生产。目前SPA Evo架构已确定向领克开放,未来或赋能更多中端车型。


图片


猜测三:为内部权力架构变化提前布局。


这一点比较敏感。我们只说观察到的客观结果,由此反推动机。未必对,但力求合理。李书福今年62岁,作为大集团董事长兼创始人,这个年龄并不大。但李书福自2020年起,逐渐退出子公司管理层。包括2021年卸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2022年辞任董事。辞任吉利汽车董事之后他说,“人总是会老去的,我也不例外,但企业可以永葆青春,长期持续发展。”李书福一直保留吉利控股董事长席位。


极氪成立时,李书福担任董事长,安聪慧担任CEO和法人代表。极氪和领克合并后,安聪慧兼任领克董事长。今年4月27日,也就是宣布极氪私有化之前的几个工作日内,安聪慧兼任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安聪慧成了唯一被赋予跨品牌、跨业务线的高管,具有统筹权。即2024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安聪慧成为“战略大整合”的主导者,直接对集团品牌矩阵、技术平台和资本运作进行统筹。


这番安排,意味着安聪慧正在接管所有业务线,包括诸品牌延伸出来的研产链条。如果领导人有一线二线之分,李书福位居二线,安聪慧顶上一线,这一过程持续了10年之久(从2015年安聪慧接替沈晖出任沃尔沃母公司吉利兆圆董事长起算)。


李书福也公开称安聪慧为“一线指挥官”(这番话就暗示自己愿意到二线),并多次强调其“创业29年从未离开前线”的特质,与吉利“长期主义”文化高度契合。


因此有人猜测,未来如果李书福名义上退休(可能不会辞任吉利控股董事长,毕竟没有阿里那种安排),安聪慧可能以“集团总裁+核心业务董事长”身份统揽全局。而李书福家族(包括李星星)将继续通过资本持有保持影响力和最终控制权,但大概率不会对具体业务行使否决权。吉利将形成“职业经理人+家族控股”的混合治理模式。有点像合并之前的菲亚特。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猜想,并非多选一,更大可能是兼具考量,只不过哪个为主的问题,存在疑问。


图片


结 语


吉利的战略收缩不是完全没代价。首先品牌精简可能导致细分市场覆盖不足。放弃部分燃油车改款车型后,其128.8万辆燃油车基本盘,可能要被其他品牌分食。其次,银河增长虽然非常快,能不能扛起主流子品牌重任,有待观察。银河需要2025年完成100万辆销量目标,相当于日均销售2740辆,这对渠道能力(计划增至1200家)和服务体系构成巨大压力。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组织文化的适应性。安聪慧推行的“铁三角”管理模式(产品线、营销、设计协同),要求打破传统车企的部门壁垒,这对拥有12万员工的吉利而言,变革阻力不容小觑。此外,极氪退市引发的投资者信心波动,可能影响吉利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不过,这些问题在吉利看来都是战术性的。吉利更聚焦于集团内部的精益运作,当技术和新能源市场红利都在削弱的时候,需要从扩张转向稳健操盘。《台州宣言》提供的答案是通过战略聚焦实现“体系竞争力”,本质上是体系力的重构。其力度之大,决策之果断,超出外界预料,这证明吉利的战略紧迫感比外界认为的要强,倾向于快节奏搞定竞争力重构。


极氪私有化,吉利与极氪合并,就是这盘大棋里面的胜负手。






 E N D   -


秋凤空间

无肇因之始,无自限之垣

品茗聚友,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