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减持美债?美财长会晤亚洲开发银行行长,要求断供贷款

2025年4月2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会晤时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向中国提供贷款。其这一表态迅速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发动关税战,中美贸易陷入停滞。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反映了美国在应对自身经济困境时,对中国采取的复杂而矛盾的态度。

美国的多重施压:关税战与金融限制

图片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实施的恶意打压愈发明显。从贸易战到金融施压,美国的策略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特征。
首先是关税战。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极为夸张的高额关税,试图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其这一政策虽然对部分美国企业和产业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也显著推高了美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加剧了美国通胀压力。然而,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总额在2024年仍达到6883亿美元,同比增长3.7%,这表明中美两国经济联系深度交织,完全脱钩的难度极大。

其次是金融施压。亚洲开发银行成立于1966年,其目标是促进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作为该机构的第三大股东,中国不仅是其贷款受益方,也为其运营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美国财政部长此次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向中国提供贷款,理由是“中国已不再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贷款”。贝森特这一要求被解读为美国试图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外部资金支持的举措。

图片

美国的国债危机与对中国的期待

美国对中国的复杂态度背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身的经济困境。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光是利息就超过了其国防预算。自2020年以来,美国国债规模持续攀升,其通过大规模举债维持政府经济运转,导致其财政赤字问题愈发严重。美国这种“借钱过日子”的模式已陷入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之一,长期以来是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然而,近年来中国逐渐减少了对美债的持有比例,转而投资于其他资产。这一趋势让美国感到不安。贝森特在会晤中释放出“关税不会持续太久”的信号,显然是试图吸引中国重新增持美债。美国在持续对中国经济施压的同时,又期待中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其这种矛盾的策略难免显得天真。

图片

停止贷款与经济脱钩的风险

美国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向中国贷款的举措,不仅可能损害该机构的利益,也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亚洲开发银行向中国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亚洲开发银行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如果贷款停止,亚洲开发银行可能面临收益减少的风险,同时削弱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试图推动其与中国的经济脱钩、建立替代性的供应链体系,但其这种策略存在巨大风险。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深度交织。完全脱钩会让美国自身付出高昂代价。更重要的是,这种脱钩可能对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带来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
图片

中美博弈的全球影响

此次美国对亚洲开发银行施压的行为,进一步反映了其试图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意图。然而,美国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可能削弱国际机构的公信力,并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中美博弈的加剧可能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面对美国的多重施压,中国近年来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投资多元化的步伐。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此外,中国还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图片

结语

美国财政部长要求亚洲开发银行停止向中国贷款,同时释放“降低关税”的信号试图吸引中国增持美债,其这一矛盾的策略背后,是美国对自身经济困境的焦虑与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无端担忧。然而,美国强迫国际金融组织停止贷款和推动经济脱钩的做法,可能不仅无法实现其“打压中国”的目标,反而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的不稳定。
未来,中美需要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平衡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两个大国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