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羊场镇龙井村:因水而生因绿而兴的发展画卷

图片

龙井村位于大方县羊场镇东南面,距大方县城21公里,全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全村海拔1200米至1500米,有耕地200亩、林地2000亩,其中退耕还林1580亩,公益林420亩。全村户籍总人口124户346人,居住有汉、苗、彝、蒙古等民族。

龙井村有着绿色发展的天然优势,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植物中以青杠树、香樟树、柳杉树为主,山上有重楼、杜仲、淫羊藿、黄精等中药材。目前种植有野生前胡30亩,皂角刺180亩,林下野生黄精20亩。

图片

龙井村在很早以前称为青林夹,因村内有很多青杠树林,以及东西面被大山夹住,形似一个小山沟而得名。后来,又因龙井贯穿而过而得名为龙井村。在撤区并乡建镇之前,龙井村属六龙区妈米乡,1991年建二乡一镇(即理化乡、小屯乡、羊场镇),新建羊场镇由原羊场镇陇公乡和原六龙区妈米乡的龙井村、石板村、新田村、平坝村合建而成。

因水而生的肥沃之地

龙井原名叶家大龙井,为山泉浸流、经流沙石自然过滤形成的优质泉水,据说为明朝年初一叶家夫妇初建。每年4月至9月丰水期,水量充沛,水质甘洌,最大流量可达每10秒1立方米。

因水源点位于龙场九驿去往四川运盐的要道上,自然而然成为驮盐马帮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同时也是世代龙井人畜饮水的生命之源,完全可以满足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图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龙井村全体村民提议下,全村无偿出力出资在沟边组河坎上建设了水冲自动水磨房和压面房,解决全村食品加工困难,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供水磨房还可以发电,完全可用于龙井村和坪坝村上千人照明用电。

改天换地的崭新面貌

1991年至1995年,由来自龙井村的雷建明和项绍荣牵头,分别打通了河边组900米和沿河组400米的毛路,可以通马车和简易的农用车。

2004年至2008年,龙井村组织打通了从羊六路到龙井村河边和岩脚组的通组路,交通条件得以大大改善。同时安装了2台变压器,能够确保该片区稳定通电。

2008年至2016年,全村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和农户院坝全部完成硬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村民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图片

在龙井村,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辣椒、地瓜、豆类、烤烟等,近年来部分农户开始规模化试种前胡等中药材,打开了增收路子。

村内农户以养殖猪、牛、羊为主,猪的品种有东地黑猪、红毛猪和外地引进的长白猪、约克猪、杜洛克猪,牛为本地小黄牛。本地农户养殖的家禽有土鸡、乌骨鸡、九斤黄等品种,同时部分农户养殖北京鸭、火鸡、鸽子等家禽,销路不错。

特色鲜明的民俗趣事

龙井村有汉、苗、彝、蒙古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以苗族人口最多。龙井村的苗族同胞沿袭跳花等风俗,每年三月跳花坡节到来时,这里的苗族同胞都会相约到理化乡中坝村石牛组参加全县的苗族跳花节。

跳花节是一个交流文化、增进感情、载歌载舞的节日,展示了苗族同胞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敢于抗争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在跳花节期间,自由恋爱得以充分发挥。如果女方看上男方就会解下腰带,作为定情信物。节日结束后,双方如果交往下来都互相满意,就会以腰带为首礼,男方带上聘礼上门提亲;若交往下来并不满意,男方则会归还女方的腰带。

绿色理念的生动实践

曾经,龙井村土地贫瘠,且大多数耕地属于70度以上的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为了维持生计,大量毁林开荒,垦殖率高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20%以下,农业生产平衡失调。

特别在汛期,大量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到20世纪80年代,龙井村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人均收入240元,全村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1994年,时任龙井村主任的项绍荣开始组织当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岩脚组群众种植核桃和板栗树,共种植了2000棵,不仅有效地扭转了水土严重流失的局面,还有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图片

2003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经过算账对比,大家一致同意退耕还林。利用县林业局提供的将近5万多株柳杉树苗,将岩脚组、河边组和沟边组4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种上树,退耕还林454亩。

2017年,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龙井村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搬迁对象为岩脚组和河边组居民,共搬迁54户223人。为了巩固龙井村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搬迁户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此次退耕还林共退耕976.1亩,主要种植板栗、花椒、皂角刺梨等经济林木。

图片

今天,这一带公路两旁树木参天,绿树成荫,青山悠悠,流水潺潺,沿路漫步,犹如穿行在一条绿色的长廊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情,仿佛一切都在诉说着那段辉煌历史,也在无声地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片


大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再晶 收集整理

编   辑:郑永扬  龙   英  

编   审:杨   娟

监   制:刘仁军
总监制:刘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