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深海关键矿产资源,特朗普意欲何为?

AI划重点 · 全文约1354字,阅读需4分钟

1.特朗普政府正草拟行政命令,加速推进美国在国际水域的深海采矿,以获取镍、钴、铜等关键矿产。

2.多金属结核位于东太平洋海域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储量丰富、金属含量高,适用于制造锂电池。

3.然而,特朗普政府计划单方面绕过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授权的监管体系,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直接发放采矿许可。

4.此行为存在三重法律风险,包括违反国际法原则、面临贸易和港口限制,以及激励别国效仿。

5.深海采矿过程可能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特朗普政府执意推动商业采矿,可能引发全球环保压力和次生危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中国在全球关键矿物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引起特朗普政府高度警觉。除了盘算乌克兰和非洲的矿产资源外,特朗普又将目光投向深海。据《金融时报》等媒体近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草拟行政命令,下步可能加速推进美国在国际水域的深海采矿。

深海采矿指的是在大洋底部开采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等矿产资源,以获取镍、钴、铜等关键矿产。其中,多金属结核因为储量丰富、金属含量高且适用于制造锂电池备受关注,位于东太平洋海域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更是多金属结核矿的核心区域。

深海采矿技术复杂,需要在水深4-6千米的高压、低能见度环境下操作。采矿过程需要专用船只和遥控设备,例如履带式或悬浮式采矿机器人收集矿物。金属结核通过液压喷射或机械臂采集后,经管道传输至水面船只,再运往港口进行加工和精炼。

特朗普政府计划推动深海采矿,正是企图通过开发位于国际海底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将关键矿产供应置于自己或盟友控制下,从而摆脱对中国的结构性依赖。根据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估算,每艘深海采矿船每年可产出镍3.7万吨、钴4600吨,仅需20艘船即可满足美国到2040年的全部钴需求。

从表面上看,深海采矿为美国提供了打破“资源卡脖子”的可能方式。但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却选择了最具争议性的方式:单方面绕过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授权的监管体系,改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直接发放采矿许可。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设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所有国家或企业如果想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采矿,必须获得ISA授权许可。该体系体现“深海资源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原则,强调多边治理和环境保护,这正是美国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最为反感的。

但美国至今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无法通过ISA获取采矿权。特朗普政府拟利用美国1980年签署成法的《深海区域硬质矿产资源法案》(Deep Seabed Hard Mineral Resources Act),授权NOAA发放国际海域采矿许可,试图通过国内立法绕开国际法规。然而,这一行为存在三重法律风险:

首先,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美国绕过ISA的行为,破坏了深海资源“共同遗产”的法理基础,可能引发国际法争端。

其次,将面临贸易和港口限制。 ISA已有规定,禁止非法采矿产品在成员国港口卸货。如果美国援引国内法进行深海资源开采,美国相关企业将面临全球港口网络的封锁。

第三,激励别国效仿。美国带头破坏规则,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法外开采”的借口,导致深海区“无政府”化。

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系统之一。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金属结核储区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同时也是数千种尚未命名深海生物的栖息地。深海采矿过程不仅直接破坏结核栖息层,还会产生大量沉积羽流、噪音污染和碳释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英国科研机构1979年在CCZ实施的一次试验性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恢复,也表明深海生态环境系统极为复杂。环保组织和科学家早已呼吁暂停商业化深海采矿,直到可以对深海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估。

法国、新西兰等国已明确禁止其专属经济区内采矿。特朗普政府无视这一国际环保共识,执意推动商业采矿,不仅将加剧全球环保压力,还可能引发消费者抵制、技术封锁等次生危机。

在地缘竞争加剧与能源转型交织的时代,深海资源无疑具有极大战略价值。但是开采方式、政策取向和姿态,将决定这一产业是人类共同利益的纽带,或是新冷战的战场。特朗普采取行政令单边主义的强硬举动,不仅无助于解决深层次的资源依赖问题,只能关税战一样,让美国在国际法、环保战线和盟友体系等多重困境中四面楚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