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湾畔,一片由填海造陆而成的土地正演绎着中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叙事。作为深圳“二次城市化”的标杆样本,后海片区以空间完形、品质显神和理念创新为笔,勾勒出一幅现代建筑、生态景观、文化符号与公共空间交融共生的国际化滨海图景,为全球超大城市转型提供了“美学+智慧”的破局之道。
后海的设计是一场“向海而生”的精密实验。200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以“小街密路、一二级贴线控制”等先锋原则,为片区奠定“骨骼清奇”的空间框架。设计师摒弃传统超高层建筑“扎堆式”布局,构建起“地标(湾区地标-组团地标)-200米-150米-100米-50米”的梯度天际线管控体系。春笋大厦以400米限高(经民航协调)统领湾区天际线,其螺旋上升的玻璃幕墙与云端观景平台,既成为深圳新地标,又与周边建筑群形成“高峰引领、层次丰富”的视觉韵律。
后海于空间规划的领域中,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执着地追求着空间的完美完形。后海河碧道,无疑是其笔下浓墨重彩的得意之作。它恰似一条灵动的绿色丝带,北起东滨路,南至东角头海湾,现已成功编织出数公里的绝美篇章,并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深情相拥,携手勾勒出一条贯通南北片区的生态绿廊。
在这河道的设计里,一组寓意着人与海和谐共生的雕塑,宛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乐章。它们巧妙地将深圳“填海造地”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以图文并茂、壁画点缀、文字诉说等多样形式,宛如丝丝缕缕的丝线,细腻地融入其中。
漫步后海河畔,紫花风铃木沿河道盛放,河岸“漂浮”的海洋生物装置与光伏无线充电亭相映成趣。作为深圳首个“生态生活水岸”示范段,后海中心河通过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海绵化改造。不远处的人才公园二期,“人才+自然”场景将深港同源文化植入景观:同心剧场以环形座椅隐喻湾区融合,嬉乐湾的波浪形滑梯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知海洋。
后海的“二次城市化”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治理革新。粤海街道后海智慧运营中心将3.5平方公里城区全要素数字化,819个摄像头与AI巡逻车实时捕捉城市“脉搏”。无人机配送航线,让人才公园到海岸城的送餐时间压缩至15分钟。更深处,地下停车微循环系统通过公共绿地中的“停车中枢”,破解商圈“停车难”顽疾。“政府主导、企业统筹、市民共建”的创新模式在此生根。华润置地以“城市运营商”身份参与规划实施,后海中心区形成“建设-运营-反馈”闭环。
站在深圳湾畔远眺,后海总部基地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晨曦,人才公园的晨跑者与春笋大厦的职场人共享着同一片蓝天。这片曾经的海湾滩涂,正以“美学+智慧”双轮驱动,演绎着超大城市“二次生长”的无限可能。后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创造了新的城市范式,更在于它证明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依然可以诗意栖居。
文|记者 沈婷婷
视频、剪辑|记者 颜业宏
部分视频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华润置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