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山,人们或许会想起百年工业血脉中流淌的钢花铁水,或许会驻足于地震纪念碑前追思四十余载前的悲壮史诗,又或许会在赵丽蓉老师诙谐的唐山话里会心一笑。
当笔者随“唐山之好、唐山之美、唐山之新”调研团穿行于这座英雄之城,触摸到的不仅是百年工业的厚重年轮,更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以文旅破题、以科创突围的时代答卷。
精神丰碑与工业遗迹
每一座英雄城市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坐标。踏入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24万逝者的名字镌刻于493米长的纪念墙上,沉默诉说着1976年的悲壮。这里不仅是追思之地,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灯塔。园区内,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保存完好,扭曲的钢架与断裂的烟囱凝固了灾难瞬间。中国地震博物馆内,“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腾飞”的展陈,讲述了唐山抗震精神的深刻内涵,生动诠释了唐山从废墟中崛起的奇迹——2024年,唐山GDP突破1万亿元,连续十年稳居河北首位。
距此不远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则书写着另一段工业史诗。1878年开凿的“中国第一佳矿”,曾诞生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如今,废弃矿井被改造为“井下探秘游”,游客可乘罐笼深入地下百米,触摸百年采煤史,感受工业文明的脉动。开滦博物馆珍藏的1881年“龙号机车”复原模型、1906年电力机组等万余件文物,无声诉说着“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荣光。
采煤沉降区变身“城市绿肺”
站在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观景台,这片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已变成“城市绿肺”。这处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改造项目,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嘱托的实践伟力。唐山的发展辩证法在于用工业遗产守护城市记忆,用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用生态治理重塑空间格局。
1996年起,唐山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搬走五座“垃圾金字塔”,引入湿地净化系统,种植220种植物,吸引130种鸟类栖息。如今的南湖,水域面积相当于两个西湖,年固碳量达1.2万吨,成为华北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
这片“绿肺”更孕育出文旅新地标。唐山宴,一座由烂尾商场改造的饮食文化博物馆,将冀东情怀浓缩成可触摸的打卡体验地,棋子烧饼的香气与评剧《花为媒》的唱腔交融,舞台上唐山皮影戏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人和事。各具口味的当地美食吸引着八方来客,这座饮食文化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500余万人次,成为非遗活化的典范。游客在此不仅可品尝美食,还能在方言墙前学一句“稀罕您来”(唐山话“欢迎”)。2024年春节,唐山宴单日客流突破5万,其“馆店一体、主客共享”模式,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服务创新案例”。
千年运河唤醒盛世华章
夜幕下的河头老街,2000盏灯笼倒映在运河水面,在废弃运河畔织就了盛唐风情的奇幻图景。画舫划过运河水道,大型情景剧《大唐之山·唐王东征》实景演出再现李世民练兵盛景,飞溅的打铁花展现了新时代唐山人的精神风貌。
这条依托百年运煤河道改造的文旅街区,2024年游客量突破67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11万人,抖音平台“热门景区榜”持续霸榜。景区内,老车柿集30余辆复古汽车变身潮流商铺,汉服馆日租赁超千套,“凤凰飞天”威亚表演引发全网打卡热潮。这个投资5亿元打造的文旅项目,在2025年春节创下单日8万人次的接待纪录,其中京津游客占比达65%。
智造未来的动能转换
因煤而生,以钢轨铺出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诞生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唐山,在新时代打造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一流企业——中车唐山公司,并延伸出15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成为推动中国速度的中坚力量。
唐山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点,承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唐山高新区,机器人共享工厂的机械臂正书写智造新篇。全国首家非标产品定制共享平台,集聚800台套设备、千余名专业人才,年产机器人2000台套,助力中小企业降本增效。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的消防机器人已应用于全国30余省市,其矿山救援机器人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迁安市依托精品钢铁产业集群,建有世界最大单体线材生产基地、世界最大高性能电工钢单体工厂,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4辆采用“迁安芯”。
唐山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城市功能的系统性重构。这座曾以“钢煤之城”著称的重工业基地,正用文旅融合的崭新笔触,在凤凰涅槃中重构了发展密码。
唐山之新,新的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唐山之美,美的不仅是山水风光,更是新旧动能转换中迸发的时代活力。唐山之好,从未止步于涅槃,而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奋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