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陈晨
曾几何时,这里的老屋古建筑因岁月侵蚀,缺乏维护,木梁腐朽,岌岌可危。但如今,走入这个古村落,古建筑群焕然一新,1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尽显昔日古韵。不仅如此,村里环境也大为改善,村民们还开起了农家乐。
这里是湖北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江源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要从江源村村民王定钊说起。近日,41岁的王定钊入选了2025年第一季度“湖北好人”公示名单。
村民逐渐搬出年久失修的老屋
“我从小就在江源村王氏老屋长大,对这些老屋真的怀有很深的感情。”4月16日,王定钊对极目新闻记者说,王氏老屋原名叫“迪德堂”,坐南朝北,砖木混合结构,一千多平方米的老屋曾住着16户人家。虽然条件艰苦,但小时候一起玩耍、串门的场景这些年一直在他心中。
2005年底,王定钊结婚后,他们一家人也搬出老屋住进自家新建的平顶房。“我们搬走后,当时16户人家就只剩下2户了。”王定钊说,因为空置房间多了,老房子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老房子在生活上肯定是不如新房子方便,因此有些村民甚至希望老房子倒塌,在旧址上重新修建新房。
“村民们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实在不忍心看老建筑就这样倒塌。”王定钊说,虽然后来定居南昌,但一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老家老房子就浮现在眼前。“如果这样下去,老屋终将消失。”王定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在网上疾呼保护江源古建筑
“老屋像我的亲人一样,虽然我不在村里了,但那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要真塌了就再也没有了。”想到这里的王定钊,再也坐不住了。
2005年,他开始用“王江源”“江源子”为网名在网上发帖,宣传江源村的古建筑,呼吁保护这些古民居。同时,他还收集了王氏老屋和江源村的一些历史记载,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看见这些古民居。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想要拆掉老屋修建新房的村民,王定钊还多次上门劝阻。“当时有一个村民想拆老屋,我就说把我家的一层平房跟他换,让他不要拆老屋。”王定钊说,为了劝阻村民,他经常放下自己的事情,驱车几百里从南昌返回老家,给村民做工作。
这些年来,王定钊自己也算不清为保护老屋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路、掏了多少次腰包。他说:“钱用了再去挣,老屋拆了就没了,就不可能恢复如初了。”在他的努力下,2014年,“江源村王氏老屋”终于成了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让王定钊认识到,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大家的力量一起来保护古民居。
保护古民居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转机很快来了。2015年7月,相关单位组织专家到江源村考察调研,现场确认了老宗屋为明代建筑,并将江源古民居纳入该县文物保护工作重点。
2015年8月,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挂牌成立。在挂牌现场,王定钊带头捐款1万元,近百名村民主动报名,加入古民居保护的队伍。“成都、北京、西安等在外地定居的人都回来了,乡愁是个解不开的结。”王定钊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如果说前10年是他一个人在坚守,那么从这里开始,保护古民居已变成了一群人的事。
目前,江源村上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新机,浓浓乡愁、文明乡风在这里传承。
“希望家乡的古民居能被更多人知晓。”王定钊的脚步没有闲着,他一直在为家乡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积极奔走。他说,只要自己还“跑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